26 April 2010

作者的孤獨

老師一天這樣說:
尋日下午和同事去聽林夕講歌詞的講座,好好聽!如果你平日已經覺得佢既歌詞好正,聽完之後,你會感到震憾,你其實從來沒有明白過他的歌詞!

再一次聽"人來人往",認真去看"弱水三千",留意"爛"......你會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領會過什麼,自己的無知顯得多麼愚笨......

自問是閱讀能力比別人強的我,在這個講座後,反倒感到一種莫名的孤獨......

當你得到,你才發現以往從來沒有得到過,那是多麼孤獨的現實!有人說,當你找到你命中註定的人,那感覺最直接應該是:原來過去的我是那麼孤單!

知識知得越來,越知道自己有多無知!
林夕。

一向都喜歡細閱林夕某些詞,基本上就係「輪」。例如<與我常在><富士山下>,又會輪下<綿綿>咁。自知香港作詞人偏少,而且有質素的作品其實很少,所以我承認自己對詞是視野狹窄。但希望大家原諒我,繼續讀下去。

今次看到老師說的講座當然很想去,也想問老師一二(其實跟老師已經不太熟了)。但想了想,發現原來林夕講解自己的詞其實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老師當年教我中文,而她說像似從來沒有明白過林夕的詞時,當然是一種震撼,但當林夕講自己的詞何嘗不是一種震撼?從來我都覺得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十分美妙,作者從來都用一種很曖昧,很不確定的手法向讀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某些文字技巧,可能是某些詞外參考,作者像是留下線索給同道人知音人發掘,然後有共鳴。就像寫小說的,可能處處有典,但不會直接指出。寫詩的好像更不會說如何欣賞自己的詩作。讀者當然像窺探大師的腦內,但可惜很多時候都失敗。或者這樣說吧,文學裡頭沒有一種對的解讀,只有好的解讀。

然而林夕今次似乎在解讀自己的歌詞。是他發覺沒有很多人明白他的詞?我覺得這都是一種孤獨。要親自現身說法。不知道林夕是如何看待這回事,可能他自己沒有當作是解讀。不過我覺得這是一種無法溝通的孤獨。大概林夕認為這不要緊吧,都是一場遊戲。

雖然我一半抗拒流行文化,流行產物,但很多時候都在煲流行曲,甚至有時候能夠純熟地引用歌詞於對話中。(或稱tag 歌)當然我總覺得有些流行曲的詞,我年代的,會是後世人會研究的文學,會說這是好野來的。我不太知道,不過總有舖癮去寫下歌詞,寫下流行曲的東西。畢竟都是生活。

上頭老師提到<弱水三千>,自己沒有聽明白,覺得可能是老莊的東西。所以下次有機會會寫<超生培育>。上次寫了其MV,算是滿意的作品,因還沒有人從這角度寫,算是獨特觀察(當然沒有什麼人認同啦),下次寫埋個詞本身,算是了結一件事。

---
之前因在老師的先生(都算是我老師,不過沒有教過我)的xanga 留言,從此給他拒於其xanga門外,所以今次也不敢亂來,就將老師全文引述,沒有連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