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March 2011

理性討論及書皮學

我經常說書總是太多。隱含了的主體是我覺得書總是太多。如果能夠集中一點,玩少一點,寫少點無聊事,我應該不會說書總是太多,時間總是太少。

近來,社會發生了好些事,都應該能討論,因為至少有兩種聲音。若雙方想說服對方,他們也應該討論一下。可惜的是香港人不太想理性討論,最後還是草草的發表了相關意見就算。好像討論新移民能否攞六千的時候,有人會使用無交稅就無貢獻這個論述。這時候有人不同意,那麼我應該趁機問究竟怎樣才算對社會有貢獻,然後可以用納稅人的錢?但是這個關於貢獻的討論是沒有的。又例如,有人覺得那113人不應該坐在馬路,妨礙其他人的自由。有些人不同意,說還有更大的不自由不公平有待我們解決。這裡起碼有兩處可討論:(1) 究竟社會有沒有更大的不公? (2) 如有(1) 除了坐街外有否其他方法能解決這更大的不公。當然指摘妨礙他人自由的人只會看到妨礙自由一點。社會有否其他不公,他們不會理論的,或者會用邏輯來說:就算其他有不公,都不會令你坐街沒有妨礙他人自由。ok, it is fair. 但最後他們不會處理社會其他的不公。

若然我們能夠製造討論的可能性,例如什麼是暴力,我們的社會應該會更容易改變。這裡不再多說了,只是想回歸主題-為何書太多?事關早些日子我在圖書館作書皮學研究,發現了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這本書。感覺會是本不錯的書。加上交稅這個論點不時會出現,因此多讀稅的書應該有幫助。從書皮學中看到的當然不只這書,不過還是那句書總是太多(因為自己唔集中)。

24 March 2011

中產抵抗地產霸權

近來留意美孚新村要再起樓的新聞。見到一些抗爭的報導。再次回帶,找回從前的文章。最後還是要保持悲觀看法。到底這件事是否標誌著香港中產抗爭的開端?

獨媒的文章這樣說:
或許這一切問題都因為我對中產的偏見,認為他們不會反抗,是徹頭徹尾的順民,發展主義的死硬派,只會抱著手上的資本走來走去,自絕於各種社會公義之事?然而,當一切殺到埋身,火燒眼眉時,偏見與自保心態也會稍微裂開,透現出改變的可能。
當時我的看法是就算有激進抗爭行為,也不代表中產明白到今次的起樓事件是政治經濟結構不公所致。延續此抗爭行為到民主運動是不可能的。今天回頭看,覺得表達其實有點問題,應該簡單化為:今次的抗爭舉動是因為觸及中產的利益,這群人之後的政治取態如何是另一回事。

雖然這有臆測,但是也姑且將論據展開。如果今天美孚新村居民抗爭的理由是自身利益,那麼我們所樂見的「中產動起來」,只是利益暫時的一致。如果如我從前說的,居民能從此事明白到(1)其實中產也是被剝削的或 (2)社會上還有其他人受剝削,然後去改變,那麼我們才應該高興。現在問題就在究竟這群中產,在經過這件事後會否明白到政治經濟不公,而有心想去幫助中產下層及低下階層?在此我比較悲觀,這因為中產所處的階級位置,他們被剝削,但同時也是剝削者(或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但是,看見鏗鏘集中居民姚生所說的企業良心及街頭論壇,也不是全然沒有外擴於屏風樓此事件之外。

獨媒這樣說:
「[...]刻下美孚新村抗爭事件,其實不是甚麼鄉郊菜園村抗爭的蔓延,而是一道同步進行的城市保衛戰線。火頭處處出現,戰線已逐漸拉闊,超越了一種官方用來分化市民的中產、基層的階級分野,進到人民意志團結起來為社區生活,以致香港未來抗爭的層次。
我看是有點自慰的感覺。當然我不是這場運動的參與者,沒有接觸美孚新村的居民。我是憑一些印象及以上的推論得出結論。我不是說中產不是團結的對象,但是也不應過份樂觀。畢竟是八期居民在抗爭,又美孚新村這麼大的屋苑,其他居民怎樣看呢?香港其他中產怎樣看待呢?是感受到地產霸權的威力,然後覺得需要改變?還是覺得事關不己?我們還需要觀察。

---

另外,不知道easement 幫唔幫到班業主?法律也許這是抗爭外的一個可行的方法。

延伸閱讀:
獨媒:應如何理解美孚新村抗爭?

19 March 2011

又有段時間沒有寫。雖說是清閒了許多,但卻想不到寫什麼。沒有強迫自己要寫出什麼,畢竟在面書上也有留過一些文字。趁著這個無產期,卻想起了這一年多來文章風格轉變,以及自己生活的改變。早前說在讀陳寧,八月寧靜確實是本好書,那種聯想,一點點感悟,本應很對口味,但始終無心欣賞。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好好留意生活各事,瑣碎與否,都公式地運行著。除掉證書,比較認真還是看些「嚴肅」「閒書」。今日寫這篇也只看了鄧小樺說電影<挪威的森林>,當中說城市生活帶來疏離感,其實也是種觀察,是種感受。
「在我看來,村上春樹的都巿疏離感性,像完全是於上述學術理論中產生的(儘管實際上它不是)。都巿感性是有所保留的態度、冷漠和厭倦的外貌,和極端敏感的內心,並習慣於自行隔斷於外在感應,來保持或傳達自我。」
清楚講述了敏感心靈在疏離的城市裡頭的觀察。正如人多的車廂及車站,我在觀察各人。在上班,在下班,我經常驚訝那種一致性(各人如是),重復性(每日如是)。然後發現自己才是那個不合群的人。

---
之前看到了網友寫<戀人絮語>中一段,剛巧是我寫過的一段。(其實只讀全書中頭幾段)朋友當中有一段中譯,碰巧先前也嘗試了譯這一段。究竟大家是如何看這一段?朋友定題目為永久輪迴,不禁讓人聯想到<無痛失戀>中的永劫輪迴。也就是如何脫離,或在我看來的超越。我曾經懷疑是否女人沒有這種問題?是否男人才會熱情消逝,需要重新確認。其實甚是多事。說來說去我想愛情之所以偉大就是連沒有火花後也能夠接受,按路蘭巴特說:重新再黎過。

13 March 2011

新移民背後的法則

續新移民。

在看見忽然浮面的新移民論述,我想起了好些詞語來形容。排外,民粹,然後是恐懼的政治。這些詞語並無不對,但不是最核心的描述。觀乎一眾論述,不能否認「經濟」是反新移民最強的理由。

首先,我們先看新移民所指的是什麼。是指低技術低收入的內地移民。而相對高技術相對高收入的,我們也許只會說他們「落黎」。看看政府的優才計劃便能明白這一點,其實李雲迪也可以說是新移民。也曾有研究指出兩個新來港家庭,一個依靠綜援,一個沒有,只有前者才被鄰里視為新移民。雖然這個二分法並不全部準確,但已經十不離八九。

然後,所有關於反對新移民來港的理由都可以歸納為其低經濟能力。所以「濫用綜援」,「香港需增加福利支出」,「最後成為香港的包袱這些說法」其實都原自對新移民的經濟考慮。又由於低技術,然後不太可能交稅,亦與前述的一齊指向無貢獻。而其實此種思想並不限於新移民,一年多前說的「綜援養懶人」就是另一種例子。反綜援者認為領取福利者一方面用掉納稅人的錢,一方面不事生產,更劣者是騙取綜援,然後還要向政府要求更多福利。

破這些謬誤最好還是用數據。同時,也不是需要證明並無濫用,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唯有認真的看數字,才知道香港福利的情況。新移民與永久居民領取綜援的數字差不多,是新移民稍微高一點。然後綜援的例子已經在以前的文章交代。當然新移民家庭低收入是低的。因此他們許多時候稅不是交的。但是講交稅才有貢獻,那樣就更有趣,香港也有人不交稅的,是否也否定這些人。要注意用上交稅/不交稅來衡量貢獻的,大概是中產家庭或其子女。

在現前的討論也有人在看過數字,提出一些異議。例如,內地孕婦來港生子獲居港權,新移民獲得永久居留權以後還是需要綜援,然這群人在統計上已經納入永久居民行列,然後還有新移民的子女最後還是低技術,最後有人以「種族清洗」來形容現行的單程証政策。

來到這裡就看見人們開始理窮了。在得到永久居民後新移民還是新移民。再次重覆了經濟能力的法則。香港還是不需要這些低技術、領福利的人。新移民子女的問題,儘管近日新聞特意訪問小朋友讓他們出錯,但是反新移民者很難將這些子女立即打成問題兒童。因為這已經接近種族主義了,與歷史上其他國家排外的例子一樣。當然鄙視內地人的事情從來沒有停止過。這裡要提新移民的子女最後也很可能變成低收入人士,是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不是有利社會流動,遑論平等機會。這個問題反新移民者並未意識到,只是歸咎家庭環境,父母品格,這些都是以偏概全。更甚者其實係就算你出人頭地,還是被標籤。林婕的事就是一個有力的例子。

而用上「種族清洗」這四字,雖然加上引號,可算無理可講,忽然將香港人上升為一個種族。內地人雖然有惡習,但不考慮其成長環境與文化,還說「種族清洗」,這些香港人也不見得有什麼高地可佔。

只是提出一些假設,如果輸入的全都是技術人士,那些中產到最後其實面對更大競爭。當然透過政府,他們會用當年的手法一樣,就是要求政府不承認內地有技術人士一樣,這才得以保存競爭力。當年走難來港的不乏知識分子,專業人士,但也得走進工業,就是這個原因。相信到時候也有另一種排外。如果鼓勵香港生育,然後停止所有單程證人士來港呢,如某些人的想法?大膽假設香港二十年後有足夠人口,然後這些人裡頭就不需要綜援了?要知道香港缺乏工業、製造業,這些新增人口就一定能走進最上層的職業?我懷疑能導向中產的職業是否能夠分給這些新增人口。

最後現在批單程證的是中央,也許該改為香港去做,但這種不理性的情緒最後會導致什麼政策呢?人口政策需要檢討。但也要記著這些憑單程證來港的是家庭團聚。當然在經濟貢獻的法則面前什麼都要消失。

延伸閱讀:
euyak: 網摘:關於財政預算/示威 (見最後一段的數字)
kursk: 有香港特色的狗哨子政治 (見最後延伸閱讀)


12 March 2011

近來

總算還了文債。兌現了承諾。雖然我也不知道實際對誰承諾了。

雖說最近是比較有空,但感覺讀書的進度很差。參與了一場關於新移民的討論,趁機(或者說恰巧)讀了一篇學術文章,是關於新移民的,然後就覺得通了。有時候一頭紮進討論,熱血上腦卻失去了看見對方論點的來由。

那文章出自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題為Politics of incorporation and exclusion: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issue,作者為梁漢柱。他也寫過一些關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文章 (http://www.hkjp.org/files/files/enews/0507jpnews.doc)。

10 March 2011

中間偏右的原因

在這系列的短片中田北辰說自己是中間偏右。然後他解釋了中間路線的好處及難處。他說明的中間是相對於他口中的極左極右。其理由為左右只是按立場來投票,不用分析。他的例子為在最低工資這議題前,左的只會將最低工資提高,越高約好,右就相反,越低越好。佢直指極左極右會犧牲自己的理念。然後說明中間「樣樣野都要有個條件」,「要做好多野去justify 個條件」。

其實田北辰是自相矛盾。先不說偏右這個問題,就說廣義中間派。一個中間派不會按既定立場投票?他們的立場就是在左右之間取一個中間點,避免「極左」「極右」。每個議題中間派所要作的是站在中間。然後我們再想會否有一個議題是一定要站邊呢?有趣的是他提到將功能組別民主化,這也讓我想像那個議題上不需侷限於經濟議題。那麼,在立法會動議平反六四時,中間派該如何投票?為何在中間一定是好的呢,簡單舉個例子(是引朋友euyak說的),大雄與技安分蛋糕,大雄說一人一半,技安說九一,然後牙擦仔行過說,不如一人讓一步,七三吧。有時候站在看似極端一邊不可能是錯,而一人讓一步亦可能出錯。

一個要超越極左極右的政黨要做的是脫離左右這個光譜,就是連中間也不能用。因為中間只是相對於左右兩端的立場。也許我們可以學陳一諤前會長的政治立場-前。但是,標榜自己站在中間不等於立場決定條件。更讓人奇怪的是後還是要說自己是偏右。那麼所謂中間只是變成程度上的改變,理念上與右派又有什麼大分別?

我不是說中間偏左右是邏輯有問題,但是田北辰對中間路線的描述卻是自相矛盾。背後亦抹殺了左右兩派的理論系統。左右兩派對每個議題的去向都能夠追索到其背後的理論。這個系列裡頭恰巧有梁文道講述左右兩派的核心如何(見)。

06 March 2011

自由主義跟資本主義

由於自己經濟知識薄弱,所以也是將自己讀到的寫下來,以下是Wallerstein 的 World-system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內的一個總結及重述。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不過也嘗試寫,理順思緒為日後看書做個開頭。

自由主義(經濟上)及資本主義是兩套不能融合的概念,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這裡要採用一些定義。因此,可能結論會因為定義錯而錯。在Wallerstein 在World-system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說資本主義是會以累積資本為首位(We are in a capitalist systen only when the system gives priority to the endless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也不得不提資本主義並不是一個人,很難說它有一個目的。Wallerstein 的說法是資本主義有結構性機制去懲罰與獎賞不想累積及累積資本的人。由於說一個體制有目的或意志比較困難,我會以資本家來說明以下的觀點。因此,(1)資本主義下的資本家是以累積資本為目的。

如何證明(1)呢? 資本為生產時必須的東西,或者用英文來說就是factor of production。工人、廠房、機器及原材料等,而錢亦可以係其中一種,所謂資金。但是錢用於消費,那就不是資本了。老闆不斷營運盤生意,就不斷投入資本。由於出售時候有賺,那麼投入的資本理應比先前大,是為累積。一般來說,賺錢是沒有止境的。

而(2) 經濟自由主義下其中一個特徵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與政府規管價格數量相對。雖然自由市場的推崇者會抗拒政府干預,但不是所有政府所為是干預。相反,自由市場需要政府的存在才能運作。首先政府要實行私有產權,要有合約法。這都是需要透過法律來實行的。在自由市場者眼中這些都不是干預。這倒是合理,只要我們清楚界定干預為在私產與合約之後的政府行為。無形之手在香港卻不停引用。所為何事?就是解釋自由市場機制十分有效率,無形之手是神之手分配資源沒有浪費。而政府干預只會降低效率。

(3)自由主義信奉的「市場」除了自由外,很多時其實是一種想像中的市場-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從前會考經濟學也曾經指出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建基於幾個條件:所買產品一樣,無限多的賣家與買家,買賣家都能隨便進出市場,資訊完全流通等。可是,這種市場於現實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了完全競爭,資本家變會離開市場。當一個完美的市場出現,價格必然被推低。那麼老闆便沒有利可圖,因此會離開市場。因此老闆不會喜歡一個自由而完全競爭市場。

老闆會如何面對此種情況? 老闆自然想做獨事生意。壟斷是最有效賺錢的方法。有時候不能做壟斷,也可以靠政府的政策。Wallerstein 說壟斷就舉了專利Patent,政府政策就是壁壘主義。後者可以說是一種政府干預,與自由主義所提倡的自由貿易(free trade)又是相違背。說起自由貿易,讓我想起許寶強一系列關於世界貿易組織的文章。可參考其書<告別犬儒>第三部份。若然我們再進一步,若然政府干預如進出口限制及關稅補貼也可能會有利老闆,那麼其實官商勾結於資本主義下很正常?

競爭愈少自然獲利大。然後當資本雄厚時,更可以以本傷人,逼令其他生產者退出市場。那麼做成寡頭甚至壟斷。當然減少競爭也只是企業生存的一個方法,它們也可以靠優於其他競爭者的技術,降低成本。它們也可以賣一些其他人沒有貨品,進入一個新市場。但是,由於資本家的目的只是累積資本,並無其他考慮,因此他會選擇有效率(cost-efficient)的方法。即是如果貪污是有效率的,他們也會使用。因此,自由主義者所為競爭帶來進步並不一定是實現。老闆可能會異化自己產品而帶來進步,但可能會慢慢才給你進步,正如<我對蘋果哲學的理解-蘋果的騙局>。因為始終錢才是最終考慮。

寫到這裡也差不多無貨,也看到了一些沒有處理好的地方。例如(1)自由市場與perfect competition 的關係;(2)資本主義下是否不能與經濟自由主義共存。因為一開頭我以資本家來出發,沒有證明過資本主義等同資本家。看來文章只是證明了資本家不會認為經濟自由主義是好野而已。也許,更實在的說,老闆們一方面不想政府干預(例如勞工福利),一方面想政府協助(例如關稅補貼),他們有一個按自己利益而定義的「干預」。老闆更不想完全競爭,因此帶來產品技術進步也不是他們的意思,社會大眾也不可能很容易的受惠。

---
所以我覺得,討論社會及政治,還是需要讀經濟。

04 March 2011

讀書報告-法治

說好的法治文章。

別的地方不好說,但香港總是有許多扭曲的詞語。久不久就有人搬出法治精神來,例如提及香港與內地優勢比較,有人就會說:香港的優勢在於法治。又如有示威人士幹出稍微激動的行為,有說這是破壞法治。香港人經常會以法治為榮。但從一些媒體對此字的用法,似乎我們理解的法治與西方的有段距離,甚至是錯誤的。

先前讀了本介紹法治的書,作者從歷史開始,再到政治派系的看法,最後說理論,說明了西方傳統下法治的三個面向。歷史方面不多說了,也是從希臘開始,中間有羅馬,中世紀到最後自由主義的誕生。由於先前讀過Legal History 一科,羅馬與中世紀章節讀起來容易。不過若無經驗者,相信也不難,因為寫得很是簡潔。

了解法治也應該從政治理念開始。現今說的法治是自由主義 (Liberalism)下的產物。因此西方社會經常高舉法治也是不難理解。當中提及在自由主義下四個有關法治的原則: 政治自由(political liberty)、法律自由 (legal liberty)、個人自由 (personal liberty)及權力分立(separation of powers)。政治自由是指人們是法律的定立者,當然這是指通過代議民主來達成。若然遵守別人訂立且我不同意的法律,那不是自由。法律自由是只在法律清楚禁止外,我都能做。這注重規條的穩定,人們是否知道法律的內容。個人自由就是我們常講的人權了,這裡又產生了香港人新的詞語,人權是保障個人權力免受國家侵害。今時香港人辯論時提出異議,便出言論自由來回應對方,其實這不是人權的原意,起碼不是核心價值。

三權分立雖然不是什麼自由,但作者說有了權力分立,以上三項自由會更容易實現。關於是否一定要「三權」分立才有法治呢?英國的議會制可能是一個例外。不過此處不多說了。基本上獨立的司法部門是必要的。

代議民主在香港未有全面實行,在最理想的自由主義下,我們也不能做到法治。當然我們的議會比自由主義誕生時的議會民主。但與現今西方一比,我們在政治自由上不足。法律自由方面通常會看的是法例是否廣為人知,會否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會否倒行法例。這個還做得不錯。但人權方面便要看是什麼種類的人權。不用說政治權利不是很好,其中最明白的例子便是遊行示威皆受公安條例收緊。當然收緊並不是一定不合理,但是與警方執法一同來看,不難看出個人自由是窄的。

這四個條件是描述在自由主義下的法治。但作者後提供的三大主題才算是現時法治的特徵。三者為以法規限政府(Government limited by law)、形式法治(formal legality)及非人治(rule of law, not man)。以法限政府是西方長久以來的傳統,雖然舊時行帝制,但皇帝的權力有些時候也要受到限制,例如羅馬皇帝即位要發誓維護法律,包括教廷法 (ecclesiastical law)。不難想像一個任意妄為的政府是能夠傷害其人民。因此若然權力的行使受到法律規限,而法律又是人民(或由民選議員)所制定,這樣就比較有保障。另外,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概念。政府也要遵守法律,舉個例子,就是政府買野是要俾錢,唔俾錢一樣可以被人告。

形式法治是說法例應該有穩定性,確實性及概括性。人民才能夠根據法律所定下的界限來生活。也就是實現了法律自由。而形式法治更多是關於一國的發展,只有好的法制才能發展經濟。這也是香港最常說的「優勢」。但是中國可能是一個例外。

最後一個法治非人治,也是經常聽到人說的。人治的禍害大家都可能耳熟能詳。人治可以理解為在位的人無須遵守法律,為所欲為。加上權力的任意使用可以讓成大害。這一個法治的特徵非常重要,然香港人提及法治甚少指這一項,很多時候甚至是誤用,例如特首說示威者衝擊損害法治精神。這個其實是天大笑話。哪有政府元首在面對示威用損害法治譴責人民?法治是用來對付獨裁者,不民主的在位者。因此只有獨裁者、不民主選舉參生的長官才能摧毀法治。你可以譴責暴力(如果有),犯法者會被檢控。這樣更顯得法治正在運行,因為沒有人在法律之上。可惜沒有太多人認為這是笑話。可喜的是近年開始多了司法覆核。這才是真真正正捍衛法治。這是對政府作為公共組織的監察,這才是捍衛法治精神。


02 March 2011

填充練習

是M 推介我看<魚之樂>。早前在<魚之樂>看到一篇評論陳雲的文章,題為<陳雲的 propaganda>。本身第一次讀陳雲那篇<財政獨裁的政府黨>,覺得是近來寫得不錯的文章,點出了要害。但後來讀了<陳雲的propaganda>也真的是想了想,畢竟是有點衝擊。然後想做一個填充練習。

首先,要弄清楚王sir (<魚之樂>blog 主)的意思。第一句是「陳雲寫的反香港政府文章,越來越有 propaganda 味道。」因此唔係真係propaganda,只係相似。而王sir 說到了propaganda 的定義,其中一個是真假對錯夾雜(true/false, right/wrong)。要決定對錯可能有點困難,可能會牽涉到meta-ethics 的問題。不過到了最後王sir 提出了「信口開河」、「誇張和有煽動作用」作為判斷是否propaganda 的條件。我們就用這些條件來看看。「信口開河」及「誇張」可理解成說了假的句子,即是否與現實相符。

我認為香港沒有民亂。有些示威是有肢體衝突,不過很難說是一般人理解的「民亂」,可以說是誇張或信口開河。換成打壓示威較為恰當。「整治人民」,若然一個政府使用律法來打壓示威(例如示威者被控較重的襲警罪,而且缺乏證據),我認為可以說成整治。「窮人只是要取回自己的財富」,若然從馬克思主義看,當然並無不妥的。這正是分析馬克思主義常講的剝削。但我猜想王sir 的意思是通篇來看,這就變成暴力的取回吧。「傳媒協助政府,不斷侮辱人民」的問題在於「協助」一詞,若然並無牽涉主觀意願的話,確實合理。

「詭計」在陳雲原文是指一些「財富掠奪」行為。我想領匯上市也算是一個從比較窮的小資產階級拿走財富的行為吧?(文中還有其他行為,不代表其他例子亦因此成立)當然若然用上詭計一詞,即有心與地產商合謀的話,大概不至於。不過至少能算是罔顧低下階層的財富?「豢養軍警」問題在於軍一字,但在襲警案中用不同的法例來起訴,其實是打壓異見者。試過在中聯辦門外有三四人安靜碰頭慶祝,但由於日子敏感,多名警察勸告離開,不聽從勸告後更特意查證,紀錄號碼。這算是軍隊與警察作為國家工具去打壓人們的例子,只不過是程度不同。

「統治集團」應該是說是地產大亨與港府,及中共合謀,我認為這並無誇張之處。「終身為奴」這個便是為昂貴的地租貢獻。當然與舊日的奴隸不同啦,但這個「比喻」是否誇張,我覺得可以商榷。「人民的子彈」可以看成修辭手法,但也是誇張。「覺醒」完全合理,即大眾了解現時經濟政治情況。當然革命這個詞是走不掉了,是要流血的了。但是我認為陳雲就是真的想流血革命,也只是悲觀,也不是鼓吹革命了吧。

這樣看來,問題是在誇張與修辭上。若然陳雲有心做propaganda 他的技巧確實高明,在言詞上的分別,讓你情感上認同行動。最後我覺得還是回到行動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怎樣回應這個政府(或政治經濟結構)?我們的回應是否要與政府的惡成正比?還是我們一定不能流血?還是根本沒有用人民力量改變的需要?

我想有些地方真的是誇張,但有些地方也不為過。下次閱讀也要保持清醒。呀,說回我覺得陳雲此篇刺中要害的地方為ruling ideology 及稻草人漫天飛舞。稻草人易見,就看政府怎樣也不作長遠規劃就明白,讓人民在小事上爭取,到頭來忘記還有長遠規劃跟結構問題。Ruling ideology 即是先前常說的false consciousness,謬誤。這麼看來,陳雲也許是affective ideology 的一個例子。那我就是植入了這affective ideology 的一個。呀,開始明白Eagleton 解釋 Althusser 的理論了。

---
後記:陳雲精神狀態如何不得而知,也沒有意思猜想。

另:倒想知道<魚之樂>那邊討論的人對香港有何建議。blog 主說陳雲很少真正建議。我見識少,倒把陳雲講的物業空置稅及維持兩個租值當成他有「破」有「立」的證據。還是要多聽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