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July 2008

關於<目送>的一段隨想曲

書展中弟弟購得龍應台的新書<目送>. 我也就順手翻翻. 內裡的第一篇<目送>給出版社冠以「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華文世界親情散文的巔峰之作」. 我無意考究這是否事實, 但是這篇文讓我有一段隨想.

文章分兩段. 一段是她目送她兒子, 一段寫她目送她父親. 同用一段來結尾: 「我慢慢地, 慢慢地瞭解到, 所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讀後感到一種落寞. 雖然是至親, 也不能強求所有. 是強求, 因為根本不能求得到. 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很悲觀的看法, 但我覺得用於人與人的關係也不無道理. 這又讓我想起另一篇文章來. <只能陪你一程>. 2007年的會考中文科選用過這文. 開首一段跟<目送>一文來了個呼應:

「你愛自己的父母,希望他們長命百歲,但你再孝順他們,他們也會走在你前面,你只能陪父母一程;你喜歡自己的兒女,時刻夢想用自己的身軀為他們遮風擋雨,然而,你再高大,總有一天你也要走在他們前面」

<只>一文中提及父母, 兒女, 夫妻, 朋友. 人與人的關係在作者看來都是一趟路程. 歌詞也有唱. 試讀<落花流水>的愛情, <最佳損友>的友情. 而我自身並沒有龍應台的目送帶來的感觸. 也沒有游宇明看得清楚. 但是在朋友上我時常感到遺憾. 經歷了幾次分別, 就像小學畢業, 中學畢業. 開始體會到什麼是一程的朋友. 因為環境轉變, 有些朋友已經只是在聚會上見面. 從前交心的朋友變成了聚會的朋友. 是遺憾.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 不能強求的地方太多. 那是事實. 能夠一起走很長的路既然是好, 亦應該加倍的珍惜; 可是到了要放手時該放手. 剩下多少就有多少, 或是甜蜜片段, 或是同聲同氣, 又或是溫清時刻. 毫無疑問的從前.

我們攤開手以後, 雖然抓不緊將來, 但我們的手心不是什麼也沒有.

11 July 2008

打書釘小記

今日無聊, 免得對著沉迷中的電腦遊戲. 決定出門一趟. 一個人也就沒有什麼選擇, 辦了點事就到了三聯打書釘.

其實不太愛站著看書, 通常只會看看封面, 亂翻一下. 今天例外.

知道陳冠中有新書. 跟先前的<事後>跟<我這一代香港人>一樣, 是硬皮版, 多了一點典雅的感覺. 讀了十頁左右, 是勾勒文化史. 在這裡想同G同學說, 可能你對這本書會感興趣.

二是龍應台的新書<目送>. K 老師有提起她, 可惜當年無心讀. 他推薦的<野火集>要到了大學才認真的讀過. 除了<野火集>, 老師說就沒有非看不可的了. 可是, 近年龍應台一直出新書, 每逢見到也會好奇的揭一下. 今次碰巧翻到一篇有趣的. 說是龍應台因讀陸游憶起她跟同學在一個詞語上的回憶. 她給他寫的書信上有蔚藍一詞. 他就問她此詞可解. 原來他說蔚藍是名詞, 那時的她當然是動詞. 讀到這裡好有啟發, 就像回到從前K 老師會因為一個字而寫出一首詩. 本想跟人分享, 可惜沒有聽眾, 就寫在這裡. 留個筆記.

三是是日最得我心的書-方文山的<中國風>. 書中是介紹方文山的歌詞中有些中國風的字詞典故. (見此) 一直覺得這些中國風的歌詞很美. 當然不是忽略其他的. 內容上是多麼的正經, 我卻聯想到另一樣相近的創作- <香港潮語學習字卡 >













所以初看會心微笑了. <中>一書當然是正經的, 還有講解寫作手法. 雖然這好像顯示讀者群水平下降. 但還是本不錯的書. 因為我相信自己還沒有懂得全部.

題外話: 跟A同學爭拗過<菊花臺>中一句是「獨留我孤單在湖面神傷」還是「獨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 今天總算得到答案. 當日曾有李白來力證後者之高明. 容我穿鑿附會「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湖面成雙的兄弟.

圖片出處:
http://inatranc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11483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14805&sid=0000014805&page=1

05 July 2008

意像

近來減產, 在這裡很少寫. 一來是這裡無個人每天紀實. 二來是這裡沒有太大需求.
不知道是否因為麻煩, 還是因為內容問題, 讀此處的人不多. 不過我還沒有到意興闌珊的地步, 所以今日一小寫.

先一陣子迷上武滿徹的音樂. 總他的音樂題目很詩意. Toward the Sea, Rain Tree, Asterism, November Steps 等等. 離懂得欣賞估中美感還遠, 不過多聽幾次也發現其好聽之處. 一直相信欣賞音樂是側重感覺多於理性理解. 對於modern music 也是這態度. 不過, 我也看看分析來幫補下.

在有詩意的題目下, 武滿徹的靈感來源當然也是很詩意的. 以下是一段關於Rain Tree的介紹. 摘至Toru Takemitsu Chamber Music (Naxos) "The title was suggested by a passage from the novel Atama no ii, Ame no Ki by Kenzaburo Oe: "It was named the 'rain tree'. for its abundant foliage continued to let fall rain drops from the previous night's shower until the following midday. Its hundres of thousands of tiny, finger like leaves store up moisture, whereas other grees dry out at once."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 第一次讀到這裡, 簡直是有種震撼. 雨樹, 姑且先這樣譯, 原來是因為下雨的緣故, 再繼續下雨. 此震撼在我腦海留下一個清楚的影像. 而且這畫面總是伴以驚奇的感覺. 我惟有稱之為「意像」.

如此奇特的意像. 難怪會引發起一首作品. 有時候會遇到這些意像. 直接的可能是一幅畫. 可能是像Dali的. 又或是白先勇的<青春>. 那被重擊的感覺久久不散去.

其實說這麼多. 還是想帶個畫面, 又或是意像給你. 不求什麼, 好玩唄.

後記: 在查有關大江健三郎的資料, 才發現有本書是他跟小澤征二的對談<地圖日記>. 不禁聯想起Edward Said 薩伊跟巴倫邦的對談集. 前者沒看過, 甚有興趣. 後者曾讀過, 不過要寫來又是另一個故事, 另一個blo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