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July 2011

警戒

在寫的內容上已經出了問題。這個是經常說了。然後,今天忽然發現不僅在寫方面有問題,在思考上也越見懶惰,畢竟缺乏有精神的時間。還是要認真的挑些書來看。若然還相信「理性」、「批判思考」,應該要慎讀。

30 July 2011

讀完文化筆記

已經讀完<日本﹒趣味﹒想像>一書。有些地方寫得不太清楚,沒有什麼能傳達到,不過也提供了許多有用及有趣的資料。自序中提供的架構不錯,從日本歷史發展道出動漫劇的變化。遲下也可以拋下書包。

當初買都是因為有寫<新世紀福音戰士>及<1Q84>等。雖然自己不算動漫迷,許多經典沒有看過,不過當中也有看過某些提及的,例如涼宮春日的憂鬱,這書便分析了作品中各人所代表的東西。總的來說此書是不錯的入門作品,正如某章所說分析一套作品可能用上上萬字,書中都只是些短篇,很難過足癮,不過對於我這種理論控(或學術然),都能止一止渴。

讀這本書時有一些聯想,可能會以系列形式寫出。不過,看看最近兩篇人數凋零,再寫些隨意隨筆大家也沒有癮。之前也說過講一下最近發現的神作(或者中肯點說是佳作)。

26 July 2011

跳躍式書展記

兩度遊書展。頭一次跟CL 走夜場,比較舒服。沒有像上年看到那麼多內地出版的學術書。兩次過後買了幾本書。在讀一本日動漫日劇日文化的書,看起來還算輕鬆。近來讀理論的熱情冷卻,唯有順著轉勢讀多些其他方面的書,例如小說。

跟CL 說起craftmanship。不太像我們會說的話題,不過就在離開會展時講起。簡單來說便是匠與師的層次分別。雖然有些東西已經明白,不過由朋友口中講出,卻有一種意外大的力量。追求藝術上的境界。原來有些東西已經磨平掉。

雖然以前覺得這是夾縫,現在看來縫也沒有一道。還是迷失了。沒有大方向,不過一些往常會做的還在繼續,例如我在書展裡看到城邦有把它出版的董啟章僻出一角。有<體育時期>,薄薄的,很精緻。不過索價150。還有最新的兩本結集。當然還有學習年代。有這麼一個角落,似是秘密宗教的秘密聚腳,心中暗喜。

21 July 2011

說不出的未來






今天對話無意中有「未來」的出現。怎麼說我也不是有打算的人,這可能有其社會性。廢青。回家路上播這黃衍仁版的<說不出的未來>。想想他的也比較直接,直接唱出那種「哀」。相反陳滅的卻很香港,因為那荒謬的音樂-有三拍圓舞曲的基調,但上面卻是一堆很怪的效果。就像香港看似絢麗,其實醜陋的東西卻一併存在。

詩中其中一個主題「未來」也有很多的變化。公司已經抵達的未來,合約裡的未來,保險人的未來,這些好像都說得出,很可肯定似的。但「誰都知道那世界的底蘊」,其實大家都只有一個說不出的未來。是消極到的說不出,而不是不知道。而「誰都在不乎」,更加是說不出的未來。

也許有人會說很悲觀,讓我想起Allen Ginsberg 的America。Ginsberg 是Beat Generation 詩人,有譯為跨掉的一代,與今天的八十後廢青可以一同對讀。也許我們能發現什麼。



讀到的時候也覺得今天世界也差不多。我不是不存希望,但也不能不看清楚這世界。垮掉的一代也不是沒有介入,我想。

20 July 2011

也是枝節

siusinsin又有回應:
想不到會在virtual world引來一些注目,也謝謝評論,雖然我都唔明白socialism為甚麼是推翻capitalism。 到底marxism,postmodern marxism, socialism同lennism [sic]有甚麼分別呢? 仲有係唔係wikipedia話Marcuse係frankfurt school,就話再自己推論,無視academic的分法? frankly,我離開左philo department都好耐,已經唔係好記得frankfurt school的內容,只可以睇翻慈教授的postmodern marxism course 2004年的notes refresh 一下memory。 咁對唔住我只好話慈教授教錯哂? 佢話呢: socialism has given up overthrowing capitalism. it now strives to exist as a critique of capitalism. 而Marcuse係我地最後一位讀的postmodern marxist philosopher。 同埋經過左咁多高深的學問後,我都唔明w小姐...錯在那裡?
我睇左自己篇文幾次,我無講過我自己係靠wikipedia 黎講Marcuse 係Frankfurt School。其實又為何Professor Ci 講的就一定是對的academic 分法。在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中 Critical Theory 有這麼一句:
While Critical Theory is often thought of narrowly as referring to the Frankfurt School that begins with Horkheimer and Adorno and stretches to Marcuse and Habermas, any philosophical approach with similar practical aims could be called a “critical theory,” including feminism, critical race theory, and some forms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
我想如果稍對歐陸哲學有認識,我想都應該會同意Marcuse 係屬於Frankfurt School 或 Critical Theory。在Critchley 的 Continental Philosoph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中 Marcuse 是放在Western Marxism 與the Frankfurt School 之下。而且Frankfurt School 當然是與馬克思主義有密切關係啦。而postmodern marxist 我之想到了Frederic Jameson。

當然同時也可以歸納為postmodern marxism,但法蘭克福學派或批判理論應該走不了吧。究竟Professor Ci 為何會歸納為postmodern marxism 呢? 可能會是時間上的分類,就像是尼采卡夫卡也可以是後現代主義。當然我也沒有上過Professor Ci 那課,我也不是他,不會知道他的說法。當時也聽過Professor 講marxism,也有說過marxism 對的地方在於對資本主義的批評,馬克思寫共產主義的部份便靠不住。但是socialism 在世界上是否就沒有praxis 這部份? 我想不是的。但如果要按Professor Ci 的話來說,我也沒有什麼要說的了。

當時Professor Ci 教Habermas,今天的討論卻未能達到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真的不容易。師姐話「無用呢d飛機杯打飛機好耐啦。」咁我又唔覺得咁樣講下就打飛機的,不過師姐話係就係啦。

19 July 2011

技術枝節,及一些補充

siusinsin 那邊有修訂過後的回應,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過程我曾經拋出Heterodox Macroeconomics而沒有解釋,主要想講是在資本主義下投資如何因其不穩定性而影響整個經濟體系,我想這個在凱恩斯的理論也有提過,整個經濟體系穩定(無失業)只是偶然的事。這確實罪過。至於術語中有無故用出socialism 同liberalism 的分別。雖然曾經寫過liberalism,但始終還是太亂來。不過大致來說Liberalism 認為有憲法有法治有基本人權,而經濟秩序為資本主義,人便能獲得最大自由。而socialism 卻要推翻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所帶來的不公平不能以選舉法治人權來減輕。這個可以參考這本法治的書,當中Politics 那部份。當然這是以法律來作切入點,但暫時想不到有什麼相關的書。

而今次學到了Stiglitz 有寫過exploitation。那我可以與Roemer 的東西一同閱讀。當然我不明白為何one-dimensional man 是 postmodern marxism。當然這可能是術語之爭。too technical. 可能要答出何為真正的Frankfurt School 或 critical theory? 那麼又是否要講Habermas (這句我是問自己的)?其實諗諗下就有些奇怪,Frankfurt School 下的Habermas 是反對postmodernism,但同為Frankfurt School 的 Marcuse 卻屬於postmodern marxism?不能再說please enlighten me 了。太吋了。這些畢竟都只是枝節。斃!沒有人說過one-dimensional man 係postmodern marxism!

是的,我的反駁只停留於技術層面,找錯處,語理分析等。沒想過總覺得自己不太喜歡分析哲學,最後還不是一樣。自欺呀。

18 July 2011

默唸

手指尖不再感到生活的溫度
腦裡不停想要默唸什麼
「跑吧安東尼!」到靜默無語
不停的想你的國來臨
從一個世界逃到另一個世界
決定唯有寫字
在變成寬頻人信用人保險人問卷人之時
然後連自己寫的也忘記
等候那個要被默唸的東西出現

可能係... -回siusinsin

expressio unius est exclusio alterius
想處理了某些部份。
在爭取之餘,又做這些在你眼中不值一曬的事 - 無人說這是大事同小事是mutually exclusive。 另外,我沒有mention,難道就代表沒有發生? 你就武斷地conclude人家是沒有想過沒有做過? (斜體自加)
然後有:
投行好不好,不要因為自己看了一套電影就評論(我這樣假設是因為你只mention inside job。)多認識那個field的人,知道個真正的inside job是如何的。 inside job的perspective是一個,有時間可看看最basic的finance書,了解下投行同一般銀行的功能。(斜體自加)
在解釋法律時有expressio unius est exclusio alerius,wiki 英譯為 the express mention of one thing excludes all others。如果你沒有 mention 我又如何得知呢?雖然我唔係話用個latin phrase 就可以反駁,但是我只能按你說的來評論,況且我也不是也不能全面說明w小姐,我只是根據所提供的描述,然後質疑貢獻社會一項。若然你能假設我看了一套電影,沒有讀過最basic 的finance 書,不了解投行一般銀行的功能,為何我又不可武斷w 小姐沒有做過?究竟有沒有做過根本也不是我想知道的,因為我從那篇知道了w 小姐做了什麼,然後有個朋友怎樣評論而已。

當然可能w 小姐是真正共產黨人,為推翻資本主義努力,可能我在i-bank 工作呢,或者我有一個在i-bank 工作的哥哥呢?要知道我沒有mention,不代表不是或沒有呀。

正題

siusinsin 的回應:
謝謝comment。 以前鄙人也有這樣的想法。 但出來做事後我發覺個人的力量不可以改變社會,最實際的是從少處出發。 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小恩小惠,但我們除了遊行/在報上發文外又可以做到甚麼? 如: 房屋那麼貴,難度我們遊行多幾次就可以改善這個土地政策?
當然,這些大家都是要據理力爭。 在爭取之餘,又做這些在你眼中不值一曬的事 - 無人說這是大事同小事是mutually exclusive。 另外,我沒有mention,難道就代表沒有發生? 你就武斷地conclude人家是沒有想過沒有做過?

well, 幫窮人子弟補習方面,你又把話放入我口中要他們飛黃騰達。 補習除了增長他們知識外也是身教。 窮人父母要為口奔馳,根本沒時間理會子女的身心成長。 鄙人是中下階層出身,曾在社區中心受惠如plan b的哥哥姐姐。 當然社會及教育是有很多的問題,我們評擊之餘,總是幫得一個得一個。 如果你有看我的blog,當知道我不是只著眼於一個perspective。

也許你是我師弟。 我讀完post-modern marxism之後好迷one-dimensional man,曾想過不做任何business的工作,不做欺負人的人。 但細想,甚麼工作都可被放上一個罪名吧。 政府那麼壞,不要做ao/eo。 教育課程那麼差,不要做教書。 marketing是騙人用血汗錢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會計是死人化妝,把爛數整好... 投行好不好,不要因為自己看了一套電影就評論(我這樣假設是因為你只mention inside job。) 多認識那個field的人,知道個真正的inside job是如何的。 inside job的perspective是一個,有時間可看看最basic的finance書,了解下投行同一般銀行的功能。 可能,你會好似churchill咁話: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我又假設你不知,因你只一面倒地mention了它們對地球的破壞,相反,沒有了它們地球又是否更好?
其實我是否在電腦面前打飛機,跟w 小姐及其他人類似的作法是否真的有貢獻是兩個獨立問題。我在電腦面前打飛機,乜貢獻都無,但這也令w 小姐因此有貢獻起來。個現實可能係大家都無貢獻呢。當然我地可以討論甚至聲討我只在電腦面前空談貢獻,自己卻一的貢獻都無,甚至係一個自己批評自己的i-banker,好有害,但怎都不會令沒有真貢獻的人變成真貢獻呀。

至於Paulson 黎HKU 點解我打佢,其實同我所講沒有衝突。我的原則是全面的改變,至少是想像一個世界沒有貧窮,盡量減少不公平呀,而打Paulson 只是打了邪惡制度下的一個人而已,對改變世界的效用好有限,打了後該制度還存在。相反我覺得在電腦面前打下飛機可能仲容易達到我的目的。如果多一些人明白投資銀行本身有其邪惡一面,而其弊多於利,那麼更容易有變革。

siusinsin 反問樓價高企除了遊行/在報上發文外又可以做到甚麼? 為什麼要假設我只會做這兩樣東西呢? 我們可以罷工罷課抗議呀,我們也曾經有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我們可以靜坐呀,我們可以公民抗命呀。就算是遊行,我們也可以在上班時間遊行呀,一個人這樣做當然沒有用啦,但是一百萬人呢?當然你可以提出有個情況係全香港七百萬人反對都改變唔到一個政策。或者已經要轉成一個實際執行的問題?既然大家同意只要夠人便能達成,為何俾多的人知道係電腦面前打飛機,係一種純自我享受呢?

我從來也沒有說過siusinsin 一個perspective呀? 其實我也很喜歡她某些entries。而且,我很同意身教呀,(雖然當時我只寫了一個飛黃騰達。)但再想想為何「窮人父母要為口奔馳」?還不是我們的經濟制度的問題?這便是正正我想說的東西。要解缺缺乏身教問題,可以有一個補習哥哥,還可以讓父母共享更多時光,當中包含身教。那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也是一個方法,而這些也可以透過組織遊行靜坐抗議等達成吧。父母點都比肯補習哥哥姐姐多吧。當然幫得一個得一個背後想人好是好的,但我們應該更要問,既然我們想幫,為何不做一些更加幫到的事?最後還是回到實際操作的問題。這個可以再討論。

如果說什麼工作都可被放上一個罪名,我會說工作要求你作不道德的事,工作並不是藉口呀。正如經常說的納粹軍殺人。作AO 你能夠作一些好的決策呀,最後不行的咪大家準備推翻這個滿佈罪名的社會,教書的可以用心心機抵抗呀。但是投行如何能夠作一些對社會有利的事呢? 我也等待siusinsin 去enlighten me。當然我也明白這啟蒙是費時的,所以遲下都會讀返basic finance 書。但我都mention 下其實我都讀過呢本Heterodox Macroeconomics 的部份。

其實在每個行業的工人我是同情的,可以說都是受壓榨的。但是,我想說的是並要工作並不等於就要完全同意那行業的本質呀,例如「marketing是騙人用血汗錢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像我之前說的對環境保護不是有害嗎?難道在這方面都不能承認是害了後代?我想至少有這個覺悟。我也在渾水當中,我也不見得比於i-bank 工作的人高尚,所以批評我絕對合理,但是我明白到要完全改變,我們可以嘗試作更大的改變,我只是想讀者明白這一點。社會現實並不是不變,說到低社會現實都是人的產物。

也想換句說話,這場筆戰是socialism 與liberalism 的分別。我不是要說w 小姐plan b 先生不好,只是他們作的並不根本解決問題,他們心底善良,但我想指出貢獻應該在哪裡。

最後,可能我是siusinsin 的師兄呢?


17 July 2011

貢獻社會

不知何時開始喜歡這樣寫blog。不過還是要這樣做,去片。


「認識w小姐愈多,愈來愈欣賞她。 當然因為她的cv很好,在港時已是狀元,拿full scholarship去芝大讀經濟還要是dean's list,之後就在美國及亞洲各地的投行工作,閱歷很多。 不過我最欣賞的是她在課後/工餘都樂於回饋社會。 現在她就在immigration centre做 legal advise的義工。

如果說eat pray love的作者她知性/好哲學甚麼的,好有品味的嘆世界,鄙人得罪講句,呢位女士的層次只限於亦舒又甚或高慧然之流。 想來想去的只是自我感受。 elizabeth浪跡天涯後眼界擴大了... 唔,沒有甚麼了不起的,也沒有她自以為的original。 只是一個中女在先洗未來錢自製浪漫吧,膚淺。 當然這是天經地義的。
我反而覺得w小姐應把自己的經歷寫下打對台。 就算她在情場上打了多少場敗仗,在職場上遇到多少風浪,她都堅持繼續以自己所識的貢獻社會。 不是用自己的勞力去幫人,而是用自己的專長去做。 所以鄙人講起在貓貓狗狗的legal team義工時,竟然有識英雄重英雄的感覺。 不過鄙人自問沒有那麼無私,做呢個義工都有私心想話整靚個cv。」

一般來說,像w小姐這樣的人在日常對話裡會贏得掌聲。而上文作者當然有這個想法。但是這樣便是貢獻社會?

首先在各地投行工作這個已經很像是罪過。看看 Inside Job 便能明白投行如何製造危機,而這些危機是確實影響生計。當然w 小姐未必是次按有關的人士,但是金融化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如何增加每個人的風險,這個也應該走不掉。這樣來說投行的工作確實不很理想。

然後又說w在immigration centre 作legal advise (定advice?)的義工。是的,也許很多人需要這些advice,而事實是在法律面前不平等豈止差advice?簡單來說,就是有錢有得打。ok, 有legal aid。但是否足夠呢?未是最窮,還沒有資格。而且在需要法庭的人大概是有錢的人或公司吧。法律對沒錢沒財產的人來說很是遙遠,不論上庭不上庭。這樣說最後還是要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

還是說回Zizek的Cultural Capitalism。當然上邊的慈善與消費無關。但還是一手破壞一手施予,心裏會感覺好點。也許沒有破壞,即w 沒有剝削其他人。樂觀一點,我們還是在原點。但正如Zizek 在片中所說(在引Oscar Wilde 一段開始),這樣的慈善並沒有令情況好轉。我們應該做的是令貧窮或其他我們認為不忍的事情完全消失。正如siusinsin所說的plan b堅持在星期六日幫窮人子弟免費補習,難道全香港的貧窮子弟補習後,他們會一同飛黃騰達?考試之外的不公平隨處可見,所謂的meritocracy 只是給制度下成功的人的一個說法。社會缺乏上流並不只是因為窮人子弟沒有補習呀。當然補習可能有些幫助,但現時教育還講成績,CV還要其他什麼的大家都明白。成績只是一部分,不公平的還有其他。 

有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像w 這樣聰明的人為何不明白以上。w小姐是芝大畢業(還是因為芝大畢業所以只懂得芝加哥學派?),各地投行工作過,然後在港大讀JD,準備做律師,這樣的成就肯定不是蠢人,為何就不明白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若w 小姐當上事務律師/大律師後,會幹哪種case? 幹哪個field 呢? 我確實有興趣知道。當然,w 小姐的心可能很善良。如果是的話,那麼請想像及做一些更大更徹底的改變。嗯,就是這樣又反駁了一篇網誌的一些觀點。

有相似

Wordy 看到了關於林憶蓮的新作。之前有段時間很迷王菲,覺得她的聲音空靈。但有某些歌聽起來是種很艱難的控制,一想到這種用力的操作,便失去了那種靈動的想像。而近來比較多聽林憶蓮,有爆發性,唱功過人,還有些詞都很大的感覺(這是後話)。

但今天也不是要比高低,只是想說林憶蓮的枯榮MV



我覺得跟Radiohead 的 Lotus Flower 很似:



這樣是不是抄?還是inspired ? 恰巧歌名是花及枯榮。

14 July 2011

一些男主角及相關

讀了陳寧說<海邊的卡夫卡>中的少年。田中卡夫卡。在書中講述他的成長,自己獨立,一個人處理掉自己的生活。會否變成港孩的推薦刊物?一說到這裡覺得自己很膚淺。

<海邊的卡夫卡>巧妙的借了伊底帕斯那故事來講述成長。想想村上筆下不乏懂得自理的主角。<1Q84> 裡頭的天吾一個人住,懂得弄飯菜,算有穩定收入。在<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在大學時在宿舍中不算特別獨立,不過後來一個人搬離宿舍後的生活便開始有這意味,而那時候他是有到唱片店打工。他們都有點孤獨,同時都很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某程度上這都是我嚮往的生活。小時候覺得若在海邊能有一簡陋的屋,能住能食便是最好的生活。不知何解,自給自足很是吸引。

另外今天讀到了關於<1Q84>中兩個月亮的說法。我也有想過,兩個月亮是一對戀人。想想也很有意思,因為牛河也看到了兩個月亮,而他的戀人應該便是深繪理了。再說書中提到lunatic 是因月亮所引起的瘋顛,按前述,不就是愛情所引起?lunatic 這層意思未必是真,但兩個月亮是分隔的戀人卻相當可信。回到1984 時便能二合為一,書中應該有類似這的描述。

完這篇時再讀陳寧一文,短短的卻握要寫出了書中想表達的,自己的生活,及對生活的看法。

11 July 2011

(不)需要想要

這雙手雖然小:王維基・之一

王維基創立的城市電訊打破了香港長途電話市場的壟斷局面,十二年間市值由零增長到十六億港元,成功絕非僥倖。他本人是個大膽創新、敢想敢做的人,書裏提到他許多想法,有些挑戰常規,有些令人耳目一新:
[...] 
3. 「行銷之道,想要變需要」王維基有一次去禪修營,聽到聖嚴法師說:「人的生活是很簡單的。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想要的東西』卻很多。『需要的東西』應該要,『想要的東西』不重要。」王維基因此得到啟示,覺得應思考怎樣把旗下的產品,由顧客「想要」的產品,變成他們「需要」的產品。 
我最初用iPhone時,只是出於「想要」的欲望,後來一切往來通訊重要資料都在這方寸之地進行,久而久之,我已不止「需要」它,它簡直已成我的「必要」品。「教主」真偉大,我明明成了奴隸,還要感激他。
也許很多讀者看過這段後便會覺得王維基很高明,很成功。我猜Leona Wong 大概都是贊同這個說法,當然你可以說她是中立的,甚至是批評王維基的。但我一讀到這段便立即覺得此段中的王維基是需要批評的,而不是任何讚美之言,也不是任何仿效。

把想要變成需要對於賣東西的人來說是很聰明。生意可以越做越大。但成個社會會否因此而進步或者有得益。當我們每天把想要變成需要,垃圾一定很多,污染一定更多,想想富人製造垃圾多,還是窮人多?單是這點已經是階級問題,再推到全球層面,窮人承擔了富人的環境代價。我們還要暗地裡鼓勵這種「想要」的消費?這個暗地裡其實不是指有心的。我要指出的是讚揚或同意這種高銷售的時候,有兩種假設:(1)賣得多便是成功;(2)賣得多沒有什麼不好。但只要想想是法師的話便明白,慾望是會產生痛苦呀,某程度成功商人越想賣得多,不是越是製造痛苦?整個世界要承受的是否多過所得,而分配有是否合理?

如果我來寫第一時間會指出這是魔鬼。也可謂是意識形態呀。真實是想要而不是需要(至少不是需要到這種程度),但表象卻是沒有它便「有問題」了。雖不盡相同,但次按危機其實也只是不停賣一些我們不需要的東西(包裝成股票後的次級按揭)。我不是想說我們不要有行銷,因為在資本主義下如果沒有足夠消費,那是會崩壞的(我也不想說得太激進了。),但拜託至少不要把manufacturing demand、行銷說得那樣無可詬病吧。

跑吧!

安東尼最後在跑,跑到海邊,那是他從未到過見過的海邊。不錯,跑吧。雖然不知道能去哪個不曾到達的地方,但不要忘記跑。對。跑。

09 July 2011

1Q84

好的,以下有1Q84的內容以及我的想法和疑問。

要說1Q84最後還是要從故事內容說起。究竟發生什麼了。是否如網上有人說五百字就能說完呢?青豆從高速的太平梯走下去後,便踏入一個異世界,她稱為1Q84,這個世界的記認是有兩個月亮。而世界的歷史也有所改變,發生了槍擊事件,也就是左翼團體分裂,一部分激進,一部分卻轉變成宗教。1Q84 裡有Little People,有空氣蛹,有深田保(宗教團體的主腦)。而且這部份是與天吾所代筆的小說一模一樣。有趣的是,以我所記得的,天吾並沒有寫歷史發生異變的事情。我認為對天吾來說,世界沒有改變,相反,書中似有暗示世界因天吾所寫的改變。但這不能站住腳,因為深田保的女兒深繪里是確實描述了Little People 空氣蛹等事情先,才由天吾代筆。

以青豆與天吾來說,他們分別破壞了1Q84裡的 Little People 的計畫,青豆殺死「王」即深田保,傾聽聲音的人,而天吾是寫出了關於Little People 的存在,讓世人知道。而在雙方完成了破壞後,在危險之中卻同時尋找對方,這部份是接近純愛故事,因為青豆天吾只是在十歲那年有過一次握手的經驗。青豆跑去緊緊握者天吾的手,不發一言,只是望著天吾的眼睛。而這期間穿插了天吾爸爸去世的情節。最後天吾與青豆在1Q84中相認,然後同時逃離這個有兩個月亮的世界。青豆領著天吾從太平梯的底部向上走回高速公路。無錯,最後能夠回到1984年這只有一個月亮的世界。在公路那處的 Esso 老虎分別於1984及1Q84的方向是剛好左右相反,正如9 與Q 一樣。這個是小聰明或者稱為巧妙的地方。

以上是全書的故事的大概。當然有略掉許多情節,例如牛河先生,說到底他在Book 3 是有獨領一章的時候,戲份忽然增加。因為Book 1 及2 都只以青豆與天吾的角度來推動故事。有沒有交代好的地方,不過正如書中提到青豆的手槍也不用發射,那麼情節也不一定要完完全全的處理掉。另一個解釋為1984的世界沒有那些東西為何要處理-例如1984的世界沒有Little People 吧。

大概最容易看到的是書中純愛的情節。青豆活著的理由為有愛,這個在他與深田保的對話中直接提到,而且是最純最沒有條件沒有理由的愛。青豆最後成功尋到天吾,懷著孩子成功逃離1Q84。老土得很。但這應該是這個故事想講的一個信息。

在逃離1Q84 或者在天吾說的逃離貓之村這點上,我認為還有一個積極的意義。雖然進入1Q84 並不是青豆決定的(雖然的士司機曾經預言),但走出去回到1984卻是青豆決定而且辦得到。如果1Q84 中的Little People 危害到你的生命,或者是你重視的人或東西,你可以逃離。當然逃離這個字是消極的。你可以迎面對抗,挑戰,打倒。但是把世界換成沒有這些Little People 某意義上不就是改變了世界? 不是從字面上來說逃離或離開,也許離開1Q84 能夠說是改變了世界。這是積極的,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明白世界可以改變的地方,然後去改變。

剩下來的都是疑問。究竟離開1Q84 對天吾來說是否離開貓之村。貓之村與1Q84 又是否同一回事?天吾與爸爸的死有讓我想起海邊的卡夫卡。不過<海>是很不明白的一部小說。當然1Q84 裡頭說的<空氣蛹> 及 Little People其實是什麼確實不明白。Little People 象徵了什麼? 我認為背後應該一個東西。書中好像有提過不是簡單的「惡」,好似係超越善惡的存在。 自古與人類一起。Perceiver 及Receiver 又是什麼?牛河生感覺深繪里救贖了他,是否因為深繪里看穿了牛河生?

還有許多要思考的地方。也許帶著這些問題再讀一次會比較能理解吧。

08 July 2011

放心,無寫 1Q84內容

是的,1Q84讀完了。不過沒有想到其實背後是怎樣一個故事。我有未驗證的理論,也有喜愛的地方,可惜不算是讀懂了。當然「讀懂」這個概念比較難搞。也許許多人會認為讀懂了的是作者想說的,可是這又侷限,因為合理解釋可能多於一種,而欣賞方法也多於一點。

知道出了本有關1Q84的村上春書訪談錄,已在圖書館架上,不過還不想讀了這個「答案」(當然可能都是說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不過以作家身分再講述自己作品確實是少。)

前些日子跟M 說起重讀小說這回事。他說剛重讀完某小說。是的,我們都會忘記書中的情節。我便說可能那時候並不知道這會是本對於自己重要的小說。那小說可能是影響自己,或者只是單純的喜歡。有打算重讀1Q84,不過還不知道是否影響自己的小說。重讀是為了在某個時候之後的自己能夠明白。這樣說是,我對1Q84 還是有期待,認為這是比我理解到更深的作品。

我一直以為自己會在學業結束前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不過1Q84卻成為在工作前最後一部小說。也許要寫下我想到的事情,因為再過一星期大概都要忘掉了。

05 July 2011

為何沒有人說法治?

遞補機制所引起的爭議不小,報章的評論沒有什麼驚喜,香港人的想法也沒有什麼驚喜。是的,當我們以預測的姿態去看待各方的立場時,便近乎一定得出:係咁架啦。但有一個虛假的面具還是要拆穿的-香港「核心價值」法治。

替補機制最先的版本是有議席出缺,餘額最大的補上,無須舉行補選。後來改成同名單的補上,無須舉行補選,但只有一人的名單還是餘額最大的補上。政府提出這兩個設計目的在於消滅補選,同時亦揭穿香港人的膚淺。引用朋友在面書上說的香港人的「法治」是 law and order。但法治之所以寶貴並非只在於能夠交出「秩序」,而是人能夠自由。人若不能在立法時候有其決定,就算有法律,也難以得到自由。我們只需想像從前帝制,立法的是皇帝,但子民卻要遵守,這是自由乎?又想像香港現有一條法律為,除每年所交給政府的稅,每個人需捐出同額予政府認可的慈善機構。這時候搬出「法治」來叫人遵守,大概所有富豪都會出聲,那些經常說法治的社會精英也要摒棄「法治」找出例外來吧。

因此,法治所賦予的自由一定與政治權力有關。法治也不獨立於政治體制。這就是前文中所說的political liberty。現在遞補機制便是削弱大眾的政治自由,我們的核心價值法治受損了!為何沒有人說法治?平常香港人不理解法治是用來制衡政府行政機關,而不是用來責怪平民百姓。他們不明白法治的由來。而香港政府是否世界上最不會濫權的地方?單是看替補機制最初不設諮詢便能明白了。今次又暴露了香港人只是盲目說法治,而不清楚其實際內容,及所帶來的好處。雖然法治是自由主義的產物,(當然西方法治歷史可以說更長)但香港人不是自由主義的承繼者,更遑論明白自由主義的短處。許多人會同意自由平等人權法治,但這同意又有什麼意思,如果當這些理想被侵蝕時,沒有人站出來。

當然上文說香港人並非香港全部人,只是一個感覺吧了。不過當我們確確實實的留意關於法治的論述,例如報導,身邊朋友facebook status,甚至茶餘飯後跟朋友討論時,我們便會留意到法治只是每個人守法,與自由相去甚遠。或者如這雙手雖然小的作者說
香港最寶貴的資產,一是人才,二是制度。前者不是說香港人的DNA特別優良,而是香港能兼收並蓄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而香港之所以有廣納天下人才的魅力,正正在於香港制度完善重視法治,才會吸引人們到這裏來一展拳腳,建功立業。
(摘自<馬雲令人失望>)
這裡的法治恐怕只是停留在有獨立的法庭幫你執行合約,有合約法可依,準重合約精神(其實這個說法成疑),這些經濟人的想法。係既,唔係點呀,搵食姐,犯法呀?

02 July 2011

轉接

在轉接位上的焊接總有痕跡。人生大概在這節骨眼上。價值上出現迷惘,從書本文章吸收的還是很少。在遊行時不停思索。大概我想做與剛在做的妨礙了思考,因此近來也只能寫一些好trivial 的東西。要處理掉這個部份。

遊行前碰到一群中學的師弟妹。知道是約了Y 老師。隊伍出發後也看到C 老師。對於師弟妹,是有點詫異。可以說是驚喜。不能抹殺當中的熱誠。我提醒自己。這樣一走雖然很頹,因為行完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但也算是生命中的激情部分。浪漫的想。虛偽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