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ly 2010

孤獨

總是提不起勁寫,雖然我還有點東西準備好。也想起朋友W提到一起寫Blog,都幾期待。

說實在也有想過做網摘,成功的例子如 euyak。非單轉載還有節錄,所謂資訊爆炸卻吊詭的有大量不流通的資訊,網摘是有他的功用,然而我的「自我」十分強大,我的blog 裡頭好像只能容下我一個,所以還是再想想。(當然希望euyak 繼續摘下去)

雖然未決定全面轉型,但今日都是想轉載另一篇博客,題為獨處。跟我想說的很接近,人需要獨處的空間。nam引用九把刀的話:

九把刀在《樓下的房客》中這樣說:「…一個人真實的自己是不是存在於獨處的時刻並不是重點,而應該說,一個人無論如何都需要獨處,因為獨處可以釋放一個人不想在其他人面前釋放的能量,不管是好的能量或是壞的能旺。每個人總有一些不想讓別人參與的時刻…」

這又將我帶回去從前已經察覺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人與人之間並非同感,即我的快樂,你未能直接感受到。不是說完全沒有同步,只是不能完全同步。這樣說十分抽象,如果你看過新世紀福音戰士(特別是後補的25、26集)就能明白是怎回事。簡單說是人類歷開其肉身,而靈魂容為一體。或者這麼說不太準確,亦可參考劇中所提及的AT Field (Absolute Terror Field)是心靈與心靈間隔閡的外在化。

消除了大家的距離,那麼你快樂時候我能夠同步感受到你的快樂。你想什麼我都知道,像同一個腦一樣。但是獨處也就消失了。再沒有一個人的時候,其實都幾恐怖。沒有讚美人與人此程度的隔閡,因為以生物來看待人的時候,也就沒有什麼特別,我們就生成這樣,沒有完全通感。所以,倒過來應該問,在這隔閡下,我們為了什麼獨處,該怎樣獨處。孤獨不能避免,沒有人能夠完全同時感受到你所感;孤獨好像也不能缺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

就這麼拉雜成章,說了一些關於孤獨的東西。

17 July 2010

淹沒了的「人於社會」

歐遊開始之後就少寫了。最多是寫遊記。沒有其他的了,政改及最低工資也沒有多寫。政改的內容是十分複雜,涉及的轉折點出奇的多。想寫通局也沒有這能耐。最低工資需要經濟底子,也因此不能寫。

從一個小市民的角度來看這些大事,確實是很痛苦。不能有什麼看法,也不能明白多少。所以,每個論述都只是權力的體現,每個辯論都只係權力的鬥法,真理在哪裡?在政治離個人主觀經驗十萬九千里的時代,不難明白許多人會視政治為少部分人的事。

雖然我自己並無什麼良方去解決此問題(如果這也是個問題),但我只是在近來發現人能有兩套框架去思考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是個人快樂、個人生活、個人成長。社會向度是一個人於社會的角色。由於絕大部分人生活於社會裏,這個向度是近乎必然存在。而思考人於社會這問題並不等於人一定要關心社會云云,相反是人如何回應社會,而不關心,不理睬也是一種回應。一般而言,人常有第一個向度,如我是否開心,我是否適合這份工,究竟這段愛情出了什麼問題。而第二個向度上,我們缺乏反思的機會,即是不知道我們究竟在怎樣回應人於社會的問題。所以不要遑論我們要反思自己的回應好不好,我們根本對於「社會」這回事還是很懵懂。

教育就是在這兩個向度上的提升。與其說教育是實際知識的傳遞,不如說是在人在反思自我及自己與社會這兩個問題上下功夫。不是要給正確答案,反而是帶出這來兩個問題的存在,提供不同的可能。大學教育實應該包含這兩方面。

當然,我說的或許都只是一種論述。不是真理。(在許久沒有寫之後,留下這一點想法。當是停寫後的一點得著。)

05 July 2010

日記

記不起寫過幾多篇以日記作題的文字。也罷,重要的是究竟在頗為公共的空間寫日記是什麼一回事。對於作者來說,這是為了什麼。

今日完成了一個表演,正確來說是數個鋼琴伴奏。依舊失望,很容易的錯,難的也錯。大概是當初狠下決心要為是次表演練琴,然後做到了,但還是錯了而失望。開始反思是否能力問題。懷疑是緊張及懼怕表演時出錯。也想到自己跟主角的關係。不知道,但我很確定我很想繼續彈琴。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好,無名躁動也好,殘餘的音樂熱誠也好,我覺得既然想做便做好了,就好像昨也寫了一些關於大學四年的文字。已經有段時間沒有寫這個人的事了。雖然題材內容能夠有公共性,但最好選擇了紀錄自己。其實應該寫一些觀察,立一些觀點,提供一些系內行內的資訊,但這些總不能在邊想邊寫成,所以最好做了喜歡的事-書寫自己的經歷。

那麼順手寫下還有什麼能寫的了。究竟大學教育應該教什麼?其實不外乎外與內兩個方向。外是因為人幾乎一定存在於社會,而內是因為人一定要面對自己,反省自己現在或過去。也想提及大學五件事這一樣東西,還有MO(mass orientation)。希望能夠寫埋五件事的其中一樣。

---
外遊回來還沒有來得及寫完遊記。所以說旅遊問題無望。其實旅遊除了消費外還能有什麼呢?

其它文字也寫少了,不過將會寫一點讀書筆記來補償。跟隨想隨寫的即興文字說一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