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May 2009



看到這個trailer 的一半, 我開始想起費里尼的<八部半>. 就因為那段一眾小孩看那個瘋了的女人, 當然還有結構相同(導演沒有靈感拍不出片來)和很多個女人.

其實單是翻拍一套知名舊作, 就有一定吸引力. 但根據手頭上的資料, 這不是直接返拍, 其演化過程如下:
Fellini 的八部半, 話劇, 然後到音樂劇, 才到2009年Rob Marshall 的Nine. 所以Nine 已是一套音樂劇了.

當年看<八部半>, 根本不可能明白其經典之處, 或者背後的意思. 直到現在我也不明白. 印象深的地方都是「瘋狂」以及「女人」. 最後一部份反而有些感覺, 是訴說傳媒與電影的關係那段. 當然到現在你問我八部半, 我是會答你關於藝術家的創作受阻的故事.

Nine 不是吸引, 是誘惑. 看著Nicole Kidman, Penelope Cruz, Kate Hudson. 而且個陣容(卡士)是強大. 有一定期望. 沒看過音樂劇版, 所以有多一點好奇. 不過在預計上畫之前(11月, 又是奧斯卡的季節), 還得重新看八部半.

順帶一提, 八部半的音樂是由Nino Rota 操刀. Rota 較為人熟識的作品是「教父」, 但其實Rota 跟Fellini 合作了不少電影, 是好拍檔. 而我對Rota最深的印象是他的Piano Concerto in E minor "Piccolo mondo antico"

啊, 還有, 當我知道Nine 跟<八部半>的關係的時候, 心情好像突然告訴我我拿了一級榮譽畢業一樣- 那種驚訝, 那種興奮. 其實是好幼稚的.

27 May 2009

有好幾日沒寫blogger 了. 今日都沒有什麼好題材, 就寫一下手頭上的書.

<浮桴記——謀府生涯六載事與思>
這本欲罷不能. 因為這是補課類型的書. 你什麼時候知道羅生門事件, 什麼時候知道美國夢? 什麼時候知道六四? 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書教懂你. 有些事是常識, 是個人必備, 但礙於時間際遇關係, 總不能「通識」. 所以一些好的導師老師會是你的明燈.

書本當然是. 練乙錚先生更是. 於<浮桴記>中我總算補回了一些重要的議題, 以及對董建華時代其人其政治生涯, 當然還有問責制. 練先生當時是局內人, 又有很強的洞識力, 最好還是文字精準. 其實我又又什麼資格去評論練乙錚的書及文字. 只是, 我覺得這書是了解時事, 香港政治的好起點. 當然有關方面的書總是很多.

<書到用時- 葉輝的知識版圖>
如果說練乙錚的是補課書, 葉輝有補課的, 不過也是為了「書到用時」

上一屆書展走了一轉也看不到. 之後也沒了回事. 近來圖書館重遇, 有驚有喜. 內容把明報上的專題結集, 而取題則千變萬化. 奇的是葉輝的知識版圖真的很廣. 是令我這般庸人覺得恐怖. 足球, 溏心風暴(為什麼它受歡迎), 建築, 到前廣播處長juicy的新聞(葉輝聯想到1984跟Brave New World), 都可以有聯想. 是從不同的角度看時事熱門, 這個就是最可貴的地方. 他提供了各家學派的書及理論, 又從最熱門很大眾的地方處罰, 對我此等少讀書的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有理論入手, 又有思考事情的新角度. 待有天有個題目出來, 思考的時候也就想起「書到用時」

寫到這裡, 實在覺得自大. 因為這本書得到了許多文化人的推薦. 呂大樂, 馬家輝, 鄧小樺, 湯禎兆, 劉美兒. 最神奇的竟然有陶傑. 他寫道: 「書到用時」何止恨少?有時還恨少了一顆相隨的書魂. 葉輝不只是一位品格正直的讀書人, 而且文德高雅. 筆彩生輝, 他是人生閱讀中一葉智慧的書籤.」我又何德何能在此說葉輝?

以上是湊合成文的一篇「筆記」吧

22 May 2009

預告片

預告片據說是電影最好看的部份. 就算是內容空泛的電影也有能力於預告片變身, 吸引你甚或挑逗你, 引你進場. 早兩日經弟弟介紹看了Nine 的「催啦」(trailer) 今日也就放出來, 分享一下. 有人喜歡從「催啦」或片頭分析故事結構走勢, 做一下解構分析(非作哲學用語). 相信大家也並非此道中人, 不過還是禁不住一問(請原諒我): 以下的預告片你想起哪套電影來?

20 May 2009

陶傑帶給我的通識練習

有線找來陶傑做通識樣版試題. 夠有意思的. 近年通識一詞本身甚熱, 而這節目為我們批露了更多討論熱點. 從節目的剪輯來說, 我知道很難對鄧飛老師跟作家陶傑作出中肯評價, 但看到的卻顯然不少.

片中有三道題目, 第一條每有什麼看頭, 不談也罷. 答新能源取代煤能一題, 但是「科學發展觀」已經足夠拿取6分或以上. 這是胡錦濤提出的新重大戰略思想, 位置崇高. 答得出的人熟識國情, 已經加而利用於答題, 是從一事實應用到一個情景. 獨立思考有了, 緊貼國情有了, 卻因為沒有直接指出科學發展觀跟能源相關, 「當個改卷既人係明你講咩」. 如果改卷的人確實知道科學發展觀於中國各級各部門的影響, 應該不用特別指出吧. 而且陶傑並非單一寫下「科學發展觀」五字就收手留力.

之後陶傑用分析用讀唇, 答發展新能源的可行性. 鄧飛老師的回應是不能揣測高官社會菁英的說話, 因為這是陰謀論. 恐怕鄧飛老師是不明白中央領導層的指示方式, 中共高層每次發表講話都不是一般演講, 是對下級帶有指導性. 鄧老師可能不讀報看新聞, 因為媒體往往已經胡主席, 溫總理的一兩句而見對香港的看法, 及軟指示. 「總結經驗, 查照不足」「不進則退」這些話的分量都不輕. 當然題目只是說「參考以上資料」來答溫總對中國能源發展方向看法的可行性有多大, 選材可以很廣泛. 但可惜的是節目中沒有出現其他有力的答案. 這點我認為陶傑也不至一個不合格的分數.

從這一道題兩部份可見, 若然通識課實行的時候還是這樣, 我想受害的還是香港中學生, 然後是全香港. 考試的用意是什麼? 一是測量, 二是傳授知識. 我不是質疑考試制度, 而是質疑改卷員. 若過改卷員未能有效的將學生分類, 那麼考試來干什麼. 通識關乎升學, 升學也關乎就業. 香港不需要這樣的通識科.

功利的我都擺在前頭了. 現在回到教育的本質. 通識被說得冠冕堂皇, 但實行起來卻很簡陋. 通識的第一步是資料吸收. 這個是必須的, 也是在中學階段適合的. 在這之後, 我們才能說獨立思考, 多角度思考. 因為通識最後不是關於你識幾多, 而是你能夠在不同的情景下都能有判斷,有看法. 這才是目標. 但觀乎改卷的手法, 似乎是有思想枷鎖. 想得高分你答的需要與改卷員方向一樣, 如果有個學生, 從來沒有留意中國發展新能源, 但明白中央領導層的話很重要, 繼而分析語言語氣, 你卻給他不合格甚至零分, 這跟通識的原意相反.「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是通識科其中一個宗旨.

再說, 考試一定有答案. 雖然無唯一答案, 但必定有一套會被接受的答案. 又由於是考試, 關乎學生的前途, 甚至是他的家長, 學校聲譽. 最後, 就是令學生偏向於一套會被接受的答案. 我不是陰謀論. 而是我關心那一套答案究竟有多闊. 通識是一種技巧, 講救獨立思考分析, 但別忘記背後是言論及思想自由. 如果改卷員的正確答案很少, 那麼我們的學生學到的是考試技巧, 不是獨立思考, 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也就算了, 最怕是學生以為看待天下所有事都只有一種方法, 而這個想法不是他經自身的思考探索而得, 只是被餵哺而來. 這樣我情願通識不考試.

有人於討論區上說為什麼找陶傑, 說其不夠客觀, 用他平日的文字來佐證. 又有人推練乙錚, 甚至推任教於港大哲學的Joe Lau. 真的很奇怪, 為什麼是練乙錚? 為什麼不是邱立本? 為什麼不是我覺得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的葉輝? 為什麼不是一眾政治評論員? 這裡我覺得發言者有點狹窄(其實我自己又何嘗不是, 只懂得葉輝邱立本蔡子強劉銳紹) 我們要的不是一個測試對比, 因為這是一份給學生的試卷. 而它應該是一個具有通識能力的人都能拿高分的卷, 所以不在於什麼人. 客觀這問題確實多餘, 陶傑答卷並沒有什麼不客觀的地方, 也一點也不怪. 如果你將客觀等同政治正確我無話可說. 如果不是, 那我就質疑你的答案的客觀性, 而及你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

最後想說其他有關通識的事. 我發現通才於現今社會不太受重視. 已經沒有了胡適說的「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我們只需要更多的專家, 而不是一眾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我想一個考試未必能扭轉這種局面. 至少現在的大學教育不見得很有通識元素. 或許是大學生自己的問題. 我時常覺得通識之高深是大學生也未必能掌握. 因為通識不只是通通都識, 而是要先拓闊知識, 再輔以不同的理論於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議論. 舉個例子, 先前有賣冒少女獲得大眾同情與肯定, 但從另一角度看又得出更多東西. 於大學這個層面來說, 通識不再是跨學科的認識, 而是從不用學科的角度思考同一件事. 例如法理學中講服從"obedience", 其中一本指定書目中也提出Milgram Experiment 從心理學角度看服從. 所以中學推行通識的同時, 大學裡頭也應該有更多的思考. 或許應該問一條簡單的開始: 大學生需要通識教育嗎?

後記:推練乙錚是有另一理由. 因為樣版試題有「香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調查. 練乙錚於<浮桴記>有寫過這調查, 跟其後來的影響. 雖然他當時有提出見解, 清楚來龍去脈, 但畢竟學生不是他, 也未必讀過他的浮桴記. 就算讀過答到, 能夠過改卷一關還是很難說的.

附錄:
通識的宗旨是什麼? 官方的答案是:
(a) 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b) 對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
(d)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e) 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f)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
負責任的公民。

(底線自加)

15 May 2009

進化

<一>
其實一直對價值判斷存有懷疑. 先想想「什麼行為是不道德?」你是用什麼準則來判斷的? 於我而言, 任何價值系統(道德是其中之一), 都不可能有一個已知的客觀準則來判斷對錯.

例如我問:「屋裡是否有人?」我們根據客觀環境來答有或沒有.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但是道德問題不能夠這樣回答. 所以我一值覺得這類問題沒有答案.

<二>
近日讀了梁文道談漢字簡體化的歷史跟目的, 內裡提供了一些超乎一般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的問題. 原來, 當初搞簡體化只是通向羅馬字化的期中一階段, 最終目的是捨棄漢字的象形化. 過程就是象形, 形聲, 簡化, 到羅馬字化. 當然會問為何要羅馬字化, 其實就是相信世界的文字進程該是如此, 從西方文字的演變得出來的結論.

雖然我對簡化到羅馬字有很大的保留, 但我卻發現當中的思想有些吸引. 可能有些東西會遵從一個發展規則而達到更完美的型態, 就像從象形到形聲. 這樣的過程中不就是由歷史去做出價值判斷. 這樣說很抽象, 歷史怎能做出判斷. 其實就是各種因素如統治者的手段, 人的各種需要等影響, 思考模式而成(這些因素只限文字演變.)

於是我對「歷史」這科目有了多一點興趣. 不只是限於政治歷史, 是法制歷史, 是音樂歷史等等. 我認為於觀看歷史演化中, 我們能夠明白多一點某些價值取向是如此, 甚至能夠找得出一套判別準則.

<三>
當然我知道這麼一個想法是多麼的狹隘的, 有時候歷史不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時候只是巧合.

另外, 是否能夠找出價值判別的準則還取決於這準則的定義. 因為歷史過程本身是有事實去影響的. 例如由象形到形聲的過程是因為象形不能表達抽象概念, 又或者是有大量魚類要命名. 這些演變都是為著一些目的(purpose). 所以最後的判別基礎一定會有某一(些)原因或目的帶領, 不會是萬用的判別. 因為不同的目的會帶出不同的判別準則. 這個目的與判別的概念跟Lon L. Fuller (庫勒)的Internal Morality of Law 相近.

所以在寫豆腐渣工程時涉及的政制改革時, 我又想西方的「民主」是否政治發展的必然目標. 根據Z.G.(系內助理教授)詮釋社會學大師Weber (韋伯)的思想為rational-legal dominance 並非最終「進化」目標, 但要現代化, 這必然是目標. 由此可以看見從「歷史」看「進化」而得出最終理想型態或最終判別準則的利弊.

<四>
寫了這麼長, 目的不是想提出進化過程是找到價值判斷的準則. 只是我開始相信可能有一些東西能夠讓我們作價值判別. 我亦深信這篇文章提過的總有人提過, 只是我沒有讀到而已.

對於法律, 道德, 藝術的問題, 還有很多要學習的.
「加油!」 (meaningless expression)
「唔識都要扮到識! 」

以上我只是跟我自己一個人講.

13 May 2009

印花

印花一覽.
生性懶惰, 印花乏.

1. "Thank you for your application for a Summer Vacation Placement position with this firm. We have received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and due to a limited number of places available,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unable to offer you a vacation placement with the firm on this occasion.

I would welcome your application for a future position with the firm. Thank you once again for your interest in [firm's name] and I wish you every success with your future studies."


2. "Thank you for your application for a 2009 Summer Clerk position at [firm's name].

This year, we have again received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and the standard has been very high. Having carefully assessed all the applications,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pplication will not be taken to the next stage for interview.

Thank you for expressing interest in our firm. We hope that you are successful in obtaining a clerkship and wish you all the best for the future.

Kind regards "

3. "We have no positions open"

4. "Dear Linus

Thank you for sending us your details.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we will not be progressing further with your application for our summer placement 2009 and Training Contract in 2011. However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for your legal career and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ime to write to us."

5. "Dear Linus,

Thank you for your application on 22 March 2009 for our Vacation Student Programme 2009.

Due to the large amount of applications we received with very limited places,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Thanks again for your interest in [firm name]."

a. offer released (but got no rejection)
b. offer released (but got no rejection)

Non-legal:

1. "Dear Student,

Your application for [organisation name] internship refers.

[Reviewer's name] has recently reviewed your application and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pplication has not been successful. We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taking an interest in the programme and for giving us the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your application.

Thank you."

12 May 2009

來生不做中國人

今日睇有關豆腐渣工程有些感想.

因為自己的學科的緣故, 對於中國的問題總是有特定思考模式. 看豆腐渣工程必然想到中國法律的窘境. 法律只是某些人的工具, 隨便給利用, 不是公平, 不是公義.

更有趣是, (更痛心的), 人民面對這些不公的時候, 他們依靠的是上訪. 對於官僚帶來的不公不義, 他們認為某一部分的官僚能夠也會為他們帶來改變. 他們不相信法律, 但相信還有包拯. 我們的中國人民對中央領導是有多麼大的信心啊! 他們還要給孫東東醫生說有精神問題. 每想到這裡, 我總感覺複雜. 我明白中央領導都有父母心(雖然不是人民的僕人), 但事實告訴我, 他們的能力有限. 我相信中央是善的, 不是十惡不赦, 是bona fide, 但他們沒有好好回應這近五千多名死於豆腐渣工程的小孩.

最常用聽到的駁論是中國不能亂. 要抖出這一班人髒事會亂, 會令中國發展不起來. 今日我站在這些人那一方想想: 好的, 中國真的會大亂, 會回到從前.

但我不禁一問: 要達成中國富強, 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或許, 到我們的下一代, 可能看見中國富強了, 超越日本, 超越美國, 但我們當中遺忘了多少人, 不尊重了多少人? 這樣有罪的富強, 我不要好了.

那5000多的人, 沒有給尊重的人, 好像個個沒有面孔的人卻留了下來, 背著「河蟹」之名默默離去. 那邊, 卻傳來薄瓜瓜得獎的消息. 好了, 有希望了.

來生不做中國人? 不. 當然要做. 富強了麻, 前事作廢, 有何需計較?
---
<回應一些回應以上文章的人>

1. 法律說成是工具好像不能如實反映狀況. 其實我以為有時候真的是工具, 但有的時候當然離工具幾千百萬里. 工具一詞只是不想太多個人情感.

2.「改革始终要依赖完善的法制.」 那麼要改革先, 還是改革法律先?
「我认为需要从速惩治负责的官员, 但同时要有适合的人选立即顶上, 避免混乱和不稳.」 靠的是法律還是什麼東西? 其實根本就是體系跟玩家中間的互動.

3.「不應該為一談.」 對不起. 可能我們談一下薄熙來吧

4.5.優越跟有證據就辦事這東西真的鍛鍊幽默感的最好地方.

6. 至於文化,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文化最差的繼承人. (某法律系助理教授的話)

7. 睇到我笑笑口的是「你當今的工作是學好英國人留下的一套法律」當初選擇法律的時候有崇高理想, 就是對國家做出貢獻.

8. 「比不上人是情有可原.」 with great respect, i disagree. 我們有美英的例子, 我們可以減少錯的機會. 再者, 我們跟日本開始現代化都差不遠.

當然你從1066 AD 開始講英國法律, 是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但不要忘記 1215 AD 英國已經有Magna Carta 大憲章來限制國王權利, 要尊重司法程序. 再說香港再不是照抄英國, 用了百多年便達到一定水平. 可見60年應該做到不少. 不要否定中共以前的錯, 不要否定從前中共沒有刑法, 不要否定中共沒有尊重人權, (這跟美國沒有尊重人權一樣). 就當情有可願, 你認為中共於目前定下的原則框架下要用幾多年才可以少一點貪污?

「美國的全自由市場整體行得很好, 但卻有人可以合法地做不合情理的事, 但自由市場卻仍是個很理想的制度, 沒理由因為漏洞而要完全推翻。」中共的制度的漏洞跟美國的自由市場的漏洞不能夠相比吧.

中央是有進步, 有很大的經濟成就, 某程度來說已經是富強了. 但是, 是的, 但是又有幾多人生活於赤貧之中, 在量度富強的時候我們用什麼標準. 一個國家可以很富強, 但她的最低下的人民的生活可以比第三世界國家更差.

也有人在努力漏洞堵塞漏洞. 我只想問: 真的有人努力洞堵塞漏洞? 如果有, 那麼方法有效嗎?

11 May 2009

考試時期, 雖然不是全力溫書, 也沒有什麼時間寫東西.

不過還是喜歡在這裡留連一下. 雖然不喜歡沒有人氣, 但有時候夜半來到這裡, 覺得很舒服. 有一個自己的地方. 產權是這麼容易的實現了. 當然這裡更大的好處, 是面對自己, 看清楚自己. 沒有什麼不是自己的. 這是一種奇怪的親密關係. 人跟blog.

其實是自戀得很變態.

這段時間一值在想暑假幹什麼. 當我發現了自己的能力不外如是, 其實都鬆了口氣. 所以還是繼續試試不同的工. 雖然已經無緣再見劉進圖, 對我有一定的打擊, 但是還努力的希望有人會僱用自己.

我做到的算什麼. 我寫到的不算什麼. 認同已經不需要出現在我的字典裡.

更加沒有懷才不遇了.
---

暑假就想預備教材notes. 其他的再想再做.

05 May 2009

Legal Theory 一科終於完了.

這是一個我很期待的科目. 也算上心, 認真的讀DM, 當然還有原著. 我沒有想被人spoon-feed, 沒有只讀挑算出來的文章段落. 因為在大學裡頭我其實沒有讀過很多書.

從一般的法理學到Sciology of Law, 到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 feminism, justice, 最後還上了Foucault. 這課還真是精彩. 其實讀law 來做乜? 這個course 其實都給到一些見解, 雖不能說上是答案.

考試呢, 還是很遺憾. 因為雖然認真讀了, 不過時間管理問題, 答的不很對題, 甚至有一條答得太少.

不過這個遺憾好像在一晚的時間內已經消失. 我盡力忘記它.

面前的還有Equity. Oral Pre 1000字, Admin Law, Oral Pre. 那時這個學期就算完了. 悠長暑假又開始了.

找些時間再寫「法理學」的「筆記」

02 May 2009

縱然我曾限制自己不要在這裡打一些感性的文字.

還是抵受不住誘惑, 夜深沉的時候打上兩行.

功課中還剩下了1000字的oral presentation. 音樂兩份草草完成. 但最可怕的是面前的考試我基本沒有什麼準備. 一來不太想面對, 二來一路在想做功課又唔做的狀態. 所以啊, legal theory 跟 equity 應該是不行了. 其實我有時在想: 大學不是應該多一點空間?

現在想想, 自己要負起責任. 一切都好像去得太快, 學到的, 得到的太少, 至少不是一些實在的: 不是intern, 不是exchange, 不是過3 GPA. 以上全部沒有. 但我失去的好像也不少. 我究竟在幹什麼?

我不喜歡總日惶恐, 不安的面對死線. 不想卻不能不想. 現在我只能跟自己說:過了這個月的25號就好了.

縱然是25號又是一個沒有intern, 沒有CV building的暑假.

(希望能夠睇書彈琴睇戲寫野做運動提升自己補習時的能力.)

(年年都係得個講字)
---

3點的我很舒服. 起風了. 家裡很靜, 只有入耳式耳筒在播歌. 這樣其實很好.
眼皮很累了.

筆記

縱然我已經不再執筆寫中文字. 我依然叫這篇為筆記.

看書有時候看得急, 有時候則礙於記憶有限, 很多時候會混淆出處(畢竟我不是國學大師錢鍾書), 更甚會忘記許多精采的觀點或事.

所以學 H 同學抄一下筆記, 錄一些心得.

今日讀湯禎兆的<全身文化人>, 讀到一個關於邊沁Bentham, 傅柯Foucault的思想. panopticism
說的是監獄. 邊沁提出過的panoptic監獄設計, 是讓犯人知道被監視, 卻不能知道如何被監視, 多少人在監視他, 而實際作監視之人是一個或極少人. 是有效率的.

傅柯當年寫Discipline and Punish 用邊沁, 湯禎兆卻用在足球場上. 自己讀書少, 所以不禁有種 「amazing!」的感覺.

其實成本書都很amazing. 碰巧legal theory 說過邊沁傅柯, 自己剛巧溫習legal theory. (可惜以上都是not examinable 的.) 是有趣的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