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arch 2011

新移民背後的法則

續新移民。

在看見忽然浮面的新移民論述,我想起了好些詞語來形容。排外,民粹,然後是恐懼的政治。這些詞語並無不對,但不是最核心的描述。觀乎一眾論述,不能否認「經濟」是反新移民最強的理由。

首先,我們先看新移民所指的是什麼。是指低技術低收入的內地移民。而相對高技術相對高收入的,我們也許只會說他們「落黎」。看看政府的優才計劃便能明白這一點,其實李雲迪也可以說是新移民。也曾有研究指出兩個新來港家庭,一個依靠綜援,一個沒有,只有前者才被鄰里視為新移民。雖然這個二分法並不全部準確,但已經十不離八九。

然後,所有關於反對新移民來港的理由都可以歸納為其低經濟能力。所以「濫用綜援」,「香港需增加福利支出」,「最後成為香港的包袱這些說法」其實都原自對新移民的經濟考慮。又由於低技術,然後不太可能交稅,亦與前述的一齊指向無貢獻。而其實此種思想並不限於新移民,一年多前說的「綜援養懶人」就是另一種例子。反綜援者認為領取福利者一方面用掉納稅人的錢,一方面不事生產,更劣者是騙取綜援,然後還要向政府要求更多福利。

破這些謬誤最好還是用數據。同時,也不是需要證明並無濫用,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唯有認真的看數字,才知道香港福利的情況。新移民與永久居民領取綜援的數字差不多,是新移民稍微高一點。然後綜援的例子已經在以前的文章交代。當然新移民家庭低收入是低的。因此他們許多時候稅不是交的。但是講交稅才有貢獻,那樣就更有趣,香港也有人不交稅的,是否也否定這些人。要注意用上交稅/不交稅來衡量貢獻的,大概是中產家庭或其子女。

在現前的討論也有人在看過數字,提出一些異議。例如,內地孕婦來港生子獲居港權,新移民獲得永久居留權以後還是需要綜援,然這群人在統計上已經納入永久居民行列,然後還有新移民的子女最後還是低技術,最後有人以「種族清洗」來形容現行的單程証政策。

來到這裡就看見人們開始理窮了。在得到永久居民後新移民還是新移民。再次重覆了經濟能力的法則。香港還是不需要這些低技術、領福利的人。新移民子女的問題,儘管近日新聞特意訪問小朋友讓他們出錯,但是反新移民者很難將這些子女立即打成問題兒童。因為這已經接近種族主義了,與歷史上其他國家排外的例子一樣。當然鄙視內地人的事情從來沒有停止過。這裡要提新移民的子女最後也很可能變成低收入人士,是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不是有利社會流動,遑論平等機會。這個問題反新移民者並未意識到,只是歸咎家庭環境,父母品格,這些都是以偏概全。更甚者其實係就算你出人頭地,還是被標籤。林婕的事就是一個有力的例子。

而用上「種族清洗」這四字,雖然加上引號,可算無理可講,忽然將香港人上升為一個種族。內地人雖然有惡習,但不考慮其成長環境與文化,還說「種族清洗」,這些香港人也不見得有什麼高地可佔。

只是提出一些假設,如果輸入的全都是技術人士,那些中產到最後其實面對更大競爭。當然透過政府,他們會用當年的手法一樣,就是要求政府不承認內地有技術人士一樣,這才得以保存競爭力。當年走難來港的不乏知識分子,專業人士,但也得走進工業,就是這個原因。相信到時候也有另一種排外。如果鼓勵香港生育,然後停止所有單程證人士來港呢,如某些人的想法?大膽假設香港二十年後有足夠人口,然後這些人裡頭就不需要綜援了?要知道香港缺乏工業、製造業,這些新增人口就一定能走進最上層的職業?我懷疑能導向中產的職業是否能夠分給這些新增人口。

最後現在批單程證的是中央,也許該改為香港去做,但這種不理性的情緒最後會導致什麼政策呢?人口政策需要檢討。但也要記著這些憑單程證來港的是家庭團聚。當然在經濟貢獻的法則面前什麼都要消失。

延伸閱讀:
euyak: 網摘:關於財政預算/示威 (見最後一段的數字)
kursk: 有香港特色的狗哨子政治 (見最後延伸閱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