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October 2009

無稽之談 - 一點關於環保的想法

近期的文章風格都是十分硬的。總是不滿一些現狀,或者都是一些分析,嘗試了解這個社會或世界的一些想法。今次又些少改變(不知是好還是壞)-提出一些方法去解決問題。

在後工業年代(我避免說後現在,這複雜的概念),在發達國家裡頭的中產階級是一群很有力量的人。他們會消費,同時他們的消費總是一些浪費或者不環保。如何改變這個現象呢?一是所有生產者都幹不違背良心的事,用上乾淨的原料,製作耐用的東西。二是透過教育,揭示過多生產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浪費。但我覺得以上並非十分有效,所以想是否有多一條(或者是幾條)的新道路呢?

把環保打做成一種消費符號可能是個答案。其實在後工業社會,消費已經不再關於產品的功能,我們更關心買了回來的產品對我自己身分的影響。我們用消費來定義及塑造自我。坐在starbucks 裡關心的不是咖啡的質素,而是coffee shop 本身所象徵的,例如中產,有品味,有閒情,如果再配以一本英文小說,mind you,不是沙特的,而是Jodi Picoult的,那樣就是很有style 的一回事。

同樣不同的中產,有不同的取向,雖然還有必備的中產物品,例如車,但是於現世的發達國家,興趣已經五花八門,但每一樣背後都是一種象徵,因為都是錢。例如不太董音樂但會玩hi-fi,上不同的興趣班,夾band,還有到不同的地方旅遊。這種由自己定義的人生要多得科技進步,財富累積,還有生產模式的改變(由mass production 趨向tailor-made product)。但要緊的是我們很多人已經被這種生活模式定型,我們的消費模式尤其如此。

既然任何消費都是買產品背後的象徵,而我們又用產品來定義自己的身分。為何我們不把環保全面打造成一種品味(taste),一種風格(style)?假如環保這概念是可以消費的,而環保又是一種大家喜歡的符號,這樣不就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

不需要一定把環保變成教育議題。因為教育的只可以小朋友,大人是比較難改變的。所以一群消費環保這概念會比較可行。也不需要透過目的論(為了下一代),因為消費根本不是功用論的支持者。如果我們社會上的潮流發動者推行環保,或許整件事會容易一點。

但是,究竟這種消費模式是否與環保存在不相容是一個致命問題。是否在不斷消費的同時,就一定要製造廢物。我比較樂觀,或許我們真的能夠從消費改變我們的習慣。最重要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形成,而這種意識型態無需直接用環保命名,只需要幫助到環境保護便可。例如有機菜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不過太過中產(這裡指貴)而已。

以上只是一個嘗試。一個新的角度。都只是一程十多分鐘的小巴路程裡產生的。我絕對明白這是無稽之談。不過覺得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是很有趣的。如果大家都明白環保的好處,又認為是大過唔環保的costs,就不用這樣無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