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December 2009

聖誕節

節日是很值得研究的東西。

節日裡有儀式,社會裡各人都大致上遵守。城市景觀可能轉眼間不同了,大家會在特定時間去幹特定事情。我想在人類學應該有一些答案,我也想儀式節日背後總有一些功能。(functionalism) 例如團結眾人,讓各人交流等等。

聖誕節。其實都寫過了,是一個令人失去自由的一個節日,當全世界都在幹同一件事,也難說不。不依從大家的習慣的,或是自責,或是覺得失敗。就像單身的會說Lonely Christmas 一樣,聖誕節予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人不能過的節日。又好像聖誕節跟禮物連結起來一樣,也不管什麼環保,什麼浪費,什麼才是心意。總之要消費。所以當聖誕節要與一個地方連結起來,那一定不會是教堂,而是商場。

商場與聖誕節連結卻不是什麼新鮮事。讓我驚訝的是商場將聖誕節變成聖誕月。十一月十三號的海港城已經裝好了聖誕裝飾,還安排了人員幫「顧客」跟裝置拍照留念。十一月十三號的海港城已經率先讓人「消費」。今日的消費大部分都是消費那符號價值(sign value)多過實用價值 (use value)。符號價值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當符號價值遠超過實用價值的時候,問題就會湧現-物質化表面化;大量生產,不斷轉款,而導致的環境問題;社會價值觀的轉換等。而去探商場中的聖誕佈置就是消費符號的一種延伸,佈置只是指向聖誕,並不是聖誕本身。氣氛是被製造的,但人人樂在其中,然後還說「很有聖誕氣氛!」

這就是Baudrillard 說的符號取代現實,符號跟本身的現實已經沒有關係,就像迪士尼裡的美國大街不是依照從前的美國小鎮來建構,而是制造一些過去的符號讓人有回到從前的感覺而已,再併以卡通化的效果-要從小屋的正面看,缺乏立體。正如聖誕節由商場去定義一樣,從顏色,人物,動物,主題,都是先於聖誕節原本的樣子跟意義(注意:我非教徒)然後當人到了商場裡頭,反而會說這些主題人物色調很是聖誕。人們見到的只是符號,然後現實-即聖誕節本身意義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說拍照就是在消費那製造出來的氣氛,然後這符號引誘你用金錢去消費其他符號,例如聖誕禮物。給自己的,給其他人的,但究竟什麼是必須的?可能你會答一年才一次聖誕節,唔係開心下都唔得呀嗎?但開心的聖誕節就只有一種?我存疑。送禮也一定要在聖誕節,或什麼節?所以當氣氛跟資本主義,跟消費結合的時候,那就是最虛假的世界。因為那是連慾望都能被製造的時候。也是最不自由的世界,因為人要順從慾望。

從近來的節日用語中,可看到聖誕節慢慢走向消費的一些線索。從前會說Merry Christmas,這是必備的,也不會聽不見。但是今年不少地方已經換上Season's Greetings。 這個除基督化,是要令聖誕節變成消費節,吸納更多人,讓聖誕節變成每一個人的事。試想想佛誕,你就會明白聖誕節早已經脫離了宗教節日行列。而這世界其實還可以有不太商業化的宗教節日。

我所懷疑的不是消費社會是一個陰謀。因為許多參與者都無心去分一杯羹,只是大家樂在其中。但是,這並不等於消費社會沒有問題。因為消費社會製造慾望,製造枷鎖,所以我們不是想像中的自由。強迫下消費,習慣於透過消費來達至快樂,腦內的快樂只跟消費掛鉤。生活從此單一,從此失去其他方面的美好。一切物質化,貨品的符號價值牽引你的工作。大量的消費就是大量的生產,而在符號先行於實用,垃圾必然出現。符號雖然虛無縹緲,但代價卻是很實在的廢物問題。

每當我想起各大商場內的人,購物與否,過度消費氣氛過度消費物件,我都覺得自己是外人,是瘋子。質疑多數人是不智的。對,是我錯了。

(來年)Happy Christma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