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December 2009

旅遊前的符號

也說旅遊。歐洲好像也是一種符號。當然從小聽古典音樂你就會明白世界值得崇拜的音樂家都好像在歐洲。當然大了,就開始明白到當時以為好的音樂,只是一塊大餅中的一小口而已。但是不可否認,歐洲是文化藝術思想的重地。除了歐洲的文化霸權這因素外,裡頭當真也有好東西。或許也是一種想像吧,一種符號,歐洲作為文化朝聖的ㄧ個地方。

跟complit 導修同學說過去歐洲旅行就是衝checkpoints,去一些著名景點。不知道是否香港人的特性還是什麼的。D 也說過,歐遊過程中每處都是教堂,每處都是博物館,去到後期你也會厭倦。其實若然是一個文化之旅,真是無可能有什麼根柢去欣賞什麼。就是連欣賞的門子都沒有,好像一個沒有聽過古典的人,忽然要聽巴克的賦格的藝術,然後懂得當中的精妙之處。所以最後歐洲文化之旅都會變成比較簡單的了事。

當然旅遊的意思並不只在乎你有否根柢。而旅遊都可以是一種從零到有的過程。但當中過大的符號化,就是要去齊所有出名的地方拍一張照,而不是漫遊感受當中的建築,食物,人跟生活態度。當旅遊變成擁有,而擁有又只靠照片,整件就荒謬起來。把到過一個地方成為了首要目的,而忽略到過一個地方的經驗,這根本就是消費符號的一個延伸,從香港到歐洲去了。

自己也有一點歐洲情意結,就像偏愛歐洲電影一樣。許多時候是塑造出來的感覺,或許旅遊就是要看看這些感覺是對是錯。不過聽聞有種病叫Paris Syndrome,部分成因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這一切面前,我顯得有點渺小,不斷的崇拜歐洲,能說得上幾個布拉格的好,也不斷的不想淪為膚淺,不想過渡賦予意義給歐洲。

或許從要了解歐洲,要感受的角度去看待歐遊是錯的-因為不可能。放心的依照自己的心去消費吧。有時候太過理性的思考,將事情寫得太重,也不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只會把那事情負重至垮掉。

2 comments:

  1. 擁有是不是一定要靠照片呢?
    人類就是過份濫用物質上的資源去建造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力量。

    我自己覺得,歐洲既是一個整體的大型概念,亦是一個揉合了多樣文化於一身的地方。記得我歐研的教授說過,歐洲只要每一過境,你便知道自己到了另一個國家-連牛的顏色也換了。

    ReplyDelete
  2. 很同意旅行只能理解一個地方的很少部份。無論你去的去歐洲還是廣州。當你在一個地方讀書,才開始領略到一點點文化差異。假如在外地工作以至結婚生仔,那才會真真正正開始瞭解不同國家的人的思維、做事方法、生活習慣有甚麼不同.
    短暫的旅難免不是走馬看花,因為你的身份是遊客,你接觸的只是酒店、飲食、購物,那只能是社會的冰山一角,如果想每次都有新的體驗,而不只是 photo shopping,唯有每次都採取不同的旅行模式,例如去外地做義工,不要參加港式旅行團,不要趕景點,不要只顧著拍照,多和當地人溝通,遊博物館也只是認識一個地方的一種方法,看音樂會也只是朝聖的其中一種(即使你在金色大廳聽過維也納愛樂也沒有甚麼了不起的).不少歐洲人反而喜歡外地文化,有英國的朋友反而愛上在印度、日本留學的經驗.
    我很佩服有位朋友去新疆做研究,為了瞭解當地,專門去學土耳其文。也有朋友崇信佛教,專門去台灣西藏禪修,對西藏問題認識很深.有朋友是在慈善機構工作,經常往返湖南鄉村幫助當地人辦學.這些都比單純旅遊更能瞭解世界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