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April 2009

隨想曲

<一>
這兩天家裡涼得很, 換一個可能會「五星」的用語: 涼如水.

不知是否夠近山的關係, 風總是呼呼繼續吹. 而我的鼻涕默默垂, 手就密密包雲吞. 好不容易在製作食品的同時, 還能亂寫四部和聲的三部. 像將一幅有錯題有問題的砌圖重組, 試圖在已有的旋律做到合乎某套原則的合聲. 越做發現對的可能性越低. 當你知道越多原則或規則的時候, 你應該越得心應手, 但我碰到的卻是更大的困難. 余鈍, 不能完之.

<二>
正當我苦愁下半部寫什麼好的時候. 黃老師好心將一份剪貼的facebook notes 傳來. 一讀之下, 大開眼界. 內容是說中樂是一種錯的藝術形體. 原作跟引申的討論從音樂藝術, 社會, 經濟利益等角度反思中樂, 反思音樂, 反思藝術. 雖然自小學起習琴, 聽古典音樂, 但很少有達哲學層次的音樂討論. 從前中學可能會多些. 今夜一讀, 恍惚又打開一道門.

今個學期上最後一個和聲學的課, 去到post-tonal, 多少都有讀到pitch-class set的理論, 自己又去聽12音列, 到total serialism. 聽Webern, Stockhausen, 再youtube Cage. 其後又聽了Messiaen. 開始問為什麼用這幾種作曲技巧? 從前不懂事, 總是希望了解箇中奧祕, 所以想上課上網看書, 然後有利創作. 但還記得黃老師說其實不用管這麼多, 只管寫. 當初我不明白用意. 讀了那notes 跟回應卻開始明白. 好與不好, 創新與僵化, 這些價值問題, 我有更多的看法. 前人的技法是你的語言, 但並非唯一語言. 但是創新也不見得是一定會好. 人是最終的欣賞者(至少是創作本身), 作品可以是手法(means), 又可以是目的(ends). 這樣充滿可能性的.

我有時候想為什麼是standard orchestra. 為什麼非要是這些樂器, 為什麼我們沒有新(可能有, 但沒有普及)樂器? 現有的無可能是最好的. 因為「好」是多元的.

再回到自己的和聲功課. 在遵守和聲規則下, 可以寫成偉大的作品. 但不遵守的世界更大. 當我苦惱用什麼和弦(chord)什麼voice-leading時, 我可以全是paper work. 紙上談兵. 無需要考慮聲音的運作. 這就正正跟藝術的意思相反. 這就跟音樂世界中的預設一樣, 作曲家, 演奏家, 聽眾甚至教育家的一些預設, 但藝術其中一樣特質就是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有時候可能缺乏是一些新的角度. 美應該是多元的.

<三>
於我來說, 那原文跟討論是難得一見的文章. 當中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但要表達的已經寫完, 就跟我的和聲功課一樣, 已經做完了. 有時候覺得藝術是那麼抽象, 難以思考, 但原來我們可以經歷其中已經能夠提供一個好好的平台.

寫到這裡, 風繼續吹, 鼻涕卻不再垂. 這學期果真是啟蒙之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