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November 2009

<愛情路上如何才不會變成港女與遇上港男> - 雜想(六)

終於上完了。

打這個紀錄總是把自己的感情抽離。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做一些分析,綜合,聯想。但有趣的是這課說的是愛情。其實大可以混入情感來寫,不會變得很乾。

或許我就是帶著一個想明白的心去上這課。無疑,林奕華的方向很大程度都是從社會角度出發,看看社會這種宏觀的東西如何影響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性抑壓,合理期待,社會上缺乏幽默感,又或者是媒體中文化產品中錯誤的表現愛情,是如何的影響兩個人的互動。

但其實換句話講,其實是愛情該如何?又或者是一些很基本的問題:戀愛為什麼,我是誰等問題。我覺得這裡問題的重要之處不是要找出答案,而是在尋找的過程中你有更多的體會,更多的理解。答案不是最終目的。這個追尋的過程就要回歸情感。從社會現象冷冷的分析只是一種手法,想達到的畢竟還是有關愛情的東西。

所以最後一堂講香港缺乏Glamour,講不懂Sex Appeal。 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明白到這些缺乏最後導致什麼樣的愛情,從而反思愛情是什麼。

而最後林奕華的總結給了一些忠告。特別記得唯一的問題(大概因為自己寫過)。大概是這樣的

「唔好塑造一個形象給自己,因為這樣最後大家都一樣。亦都唔好諗一個理想對象,或者係邊度。你見蛋撻好賣,你就做蛋撻,咁人地食左一啖,發現唔係酥皮,就會唔食落去。做自己,把自己做到最好,咁果個人無論係幾遠都好,都會見到你。」

都是之前說過的事情。是這種唯一性/獨特性才會令愛情的連結力量強。

去讀這個Gen Ed 一半是冒名。一半是符合大學某種低能的要求。上完發現這課沒有很多關於港男港女的探討。或許這些建構都只不過是關於期望,或者是焦慮的表現。外在因素就如上述的大眾傳媒,女性權力提升,和物化女性。

最後填evaluation form (大學教育最反智的設計) 發現,林都沒有符合到我的期望。但這等同我沒有學到什麼,然後說林的課是無用的。這種所謂的outcome based learning 真是低能至極。(但好多教授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引用)單係聽林的分析,不需要認同,只需要be inspired,這課已經是教育了。

相關閱讀:愛情裡的唯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