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February 2010

An Education

大概因為睇女主角的關係進場睇 An Education,二來是了解一下一種戀愛-成熟的男人跟女孩(容許我這樣說)。但看完了之後,我想寫的並不是以上兩項。我只想集中寫觀賞的角度,或許一點點歷史。

故事其實簡單不過,年少的Jenny 遇上成熟做生意的David。Jenny 本是高材生,父親亦極力栽培她成為牛津的學生,但是故事總要有轉變,遇上David 之後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最後Jenny 更為了要結婚而退學。但原來David 已是有家室的人,最後這段情就不了了之。Jenny 最後亦都改過,雖然不能再上學,但在文學老師協助下,還是考上牛津。

道德審判被懸置的疆域
單看這敘述,再加以An Education 這一片名,或者是中文片名-少女失樂(落)園,很容易將此片閱讀成道德片。這正正是與本片的意思相反。An Education 實指學校裡頭學不到的,而且是正面的教育。何出此言?從Jenny 跟老師與校長兩場如說教式的情景可見此片主旨。學校裡頭的不能滿足一個女孩了,而外面的也不只是花花世界,還有浪漫及自由。那麼初戀的痛呢?那麼痛改前非,然後進入牛津呢?是故事對行為的獎與罰嗎?

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提及<巨人傳>中的巴奴日是個懦夫,無賴,是個撒謊的傢伙,但卻贏得了讀者的寵愛,說這正是小說,是道德審判被懸置的疆域。容許我借來用在電影。我們可以是說 David 是壞人,是騙子,因為他欺騙了Jenny。而 Jenny 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說她後來的成功是用來對比她之前的無知。我們無法喜歡David, 但也請不要就立即作道德審判。要知道人就是如此。人總是面對道德上的抉擇,而我們如果只看到某一行為而看不到整件事,這只是無意義的判斷。電影取材自真人真事,而拍這電影是很大程度是描述一段「教育」-一趟由封閉到大開眼界,到越過傳統,打破沉悶的旅程。有得也有失。但不是說得的同時就一定是代價。這想法太過籠統。若是要說代價,不如說負責任。你為你的行動負責任。

從 David 的消失我們知道這電影也是道德審判被懸置的疆域。他沒有要受罰。這也支持我的看法,這不是說教片。只是關於教育的本質。當然昆德拉說只是說小說家不是要作道德審判,讀者幾時都可以做。觀眾亦然。但撇除了道德上的審判,我們還有更多角度去看這戲。

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堂課
故事的歷史背景是有助了解為何Jenny 會如此選擇。1961的英國。我打從開始就聯想到Ian McEwan 的On Chesil Beach,那是1962的英國。當時還沒有到後期「解放」的年代,是保守的時間。所以Jenny 好幾次說英國全國都沉悶。相反法國就成為了另一個符號。Jenny 跟她的同學講述<異鄉人>一書,正正是法國思想家卡謬的作品; Jenny 能說法文,聽法文歌。是一個獨立於英國的世界向Jenny 呼喚著。加上中產保守的家庭背景,「逃離」是合情的。也就是說Jenny 這高材生,嚮往自由,更多美好的事物,嚮往藝術,嚮往浪漫愛情,是具說服力的。David 的出現因此是一課。


儘管如此
儘管套戲是有內容的,但未有任何深刻的感覺,說不上很喜愛。(可能是我沒有看出它的好)印象深的一幕出現於知道David 是有婦之夫後, Jenny 的爸爸隔著門對Jenny 的一番話。是唯一感動的地方。儘管此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覺得都是陪跑為主。劇本的編排感覺一般,最醒神部分還是落在女主角Carey Mulligan。當然前後變化處理上可以做得無咁行。

儘管不是什麼年度之選,有時間也值得進場。

延伸:
家明雜感:是教育,不是少不更事的失落園
(其實讀完家明都覺得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不過最後還是寫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