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讀到這麼一則新聞:教師抗爭行動 家長憂政治化
從字面上看來,政治化是指把一些不屬於或不該屬於政治的東西,拉進政治的領域裡。而政治化的一般作貶意詞用,而貶意的源頭就是來自一般人如可看待政治本質。亦即是政治是骯髒的,政客只為了自身的利益行事,不擇手段。貪污醜聞,以權謀私等等。政治化變成把事情拉進髒渠的動作。許多人,尤其是香港人,將政治的負面事情等同政治之全部,而他們對此的回應就是拒絕參與,冷漠,帶有不值得參與的想法。
而政治這概念除了包含了自私自利的政客,其實是怎樣的一回事呢?Colin Hay 於其書Why We Hate Politics 中提到政治包含三個元素:討論,選擇,行動。政治包含社會上各人的公開討論。選擇不是指民主選舉中的候選人,是指不同的行動選擇。行動就是社會學中常講的agency,是人指的行動如何改變社會。
如果將政治化置於這些定義下,政治可以由負面變成至少中立,甚至正面。也常聽到另一種論述,「政治乃眾人之事」。這種論調本來是回應政治冷感的人,但用來回應政治化亦無不妥。眾人之事,即認同行動的可能,要討論,然後選擇。而政治化即是將事情攞出黎俾大家討論,即由非公共空間如私人空間,放置於公共空間由所有人討論決定。此政治化完全是應該的,因為影響所有人的事,應該由所有人來決定(當然也有些例外)。當然如愛情(私人空間)未必適合於公眾空間討論。
雖然我提出了對政治化的另一種看法,我還未處理一般的政治化。即是說我還沒有提出理由支持新的政治化應取代舊有的政治化。Colin Hay 拆解了「去政治化」背後的政治。當一眾人都要求不要政治化,將議題去政治化,整件事便出現了矛盾。我稱之為去政治化的內部矛盾。
除卻政治,某些議題便由大眾及民選議員交到去官僚制度,甚至一些專業委員會。官僚制度及專業委員會本身並無不妥。但由於一開始人們因為怕政客有私利,並不會考慮整個社會的福祉,所以才不要他們處理該議題。那我們憑什麼認為官僚及專業委員就沒有私利,尤其是他們更不受人民的監察,不向人民負責?如果想主理人行事不為私利,那麼我們更需要將該議題放在最公開的場合,例如受民眾監察的立法過程。
所以弔詭地去政治化本身就是最「政治」的舉動。去政治化嘗試將各懷鬼胎的政客打倒,但卻對委員及官僚有極度信心。這兩種看待人性的差異讓人感覺到去政治化的人有嚴重內部矛盾。去政治化嘗試將人民的主導權無聲無色的拉走。在新聞裡陳小珠說用法律及協商解決,這兩者步不就是政治嗎?法律的通過靠的是立法機關,協商就是政治的本質。如果連上街發聲都被視作負面的政治化,那麼她說的協商是怎樣的?人大,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那種?我們需要警惕此去政治化,至少你還是想對教育此般影響大家的事有決定權的話。如果你不想參與政治,我也不能強迫你,但不要剝奪我對社會議題的決定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