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都相信努力就一定得。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今日我只是想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想再問一個問題:勤力努力就能脫貧,你相信嗎?
我可以確實的回答不一定。這是我的信念,可能不是事實。但讓我解釋我的想法。
一個人出生在哪裡,出生在哪個家庭,這些毫無疑問對你的生活經濟甚至成就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總有一些例子來反駁我的看法:(1)一個窮小子發大達(2)有家境的都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今天我想說我聽夠了。試問又有多少百分比的窮人忽然脫貧? 試問有家境的不是被沒有的成功得容易些。
出生是不能選擇的。所以我認為為著公平,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制度上的保障去發展自己,減少一些自己不能選擇的因素對生活經濟的影響。
如果你不支持這社會公義的話,我也不會勉強。如果你堅守「努力就一定得」的信念,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要把這信念硬加在世界上每一個人身上,這我就反對。只是叫一個人努力,他所能達到的很快就會到了極限。
這種社會公義其實又跟<四代香港人>和<我這一代香港人>相關,<四>的其中一個主旨就是嬰兒潮一代有所成就,其中一個原因是第一代人的開放。而面對嬰兒潮一代,後兩代人不能上位,也未能剛上經濟起飛,也就是說沒有了「機會」。再有三十世代嚴重控訴嬰兒潮一代把弄香港經濟命脈,出了一個成也金融,敗也金融的笑話。審視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似乎大得抽象。但單看普通人對綜援的感覺便知。寄生蟲。一定是懶。好像香港貧窮的問題只是因為有人懶惰而成,所有社會福利是多餘的。這指控若出致嬰兒潮一代更是有趣,當年政府提供的公共屋村,免費教育不是福利是什麼?
最近在讀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當中有一段列舉了各國用於救援(aid)佔全國GNP的比重。結果是最前頭的國家都是歐洲國家,龍應台舉此例來說明她的消極道德,說是上述的國家的人民同意政府把錢用於遙遠的貧窮人民身上。而美國僅排22位。今日用此例非說明救援工作幫得上忙,我只是好奇為何這些歐洲國家肯發這麼多錢,而背後的原因又是否跟它們的政治經濟制度有關?
我不是給懶惰的人辯解。我只是想指出貧窮(經濟上)跟公義之間是有些聯繫的。我明白成功與否(經濟上)還是需要個人的努力,但努力佔多重呢?這個於不同地方不同人身上我有不同的答案,我只是想你重新考慮努力的比重,希望不要再放得太重,尤其是對其他人。
努力建立人際關係算不算一種努力?
ReplyDelete或許筆者心中對努力有一看法,不妨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