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July 2010

淹沒了的「人於社會」

歐遊開始之後就少寫了。最多是寫遊記。沒有其他的了,政改及最低工資也沒有多寫。政改的內容是十分複雜,涉及的轉折點出奇的多。想寫通局也沒有這能耐。最低工資需要經濟底子,也因此不能寫。

從一個小市民的角度來看這些大事,確實是很痛苦。不能有什麼看法,也不能明白多少。所以,每個論述都只是權力的體現,每個辯論都只係權力的鬥法,真理在哪裡?在政治離個人主觀經驗十萬九千里的時代,不難明白許多人會視政治為少部分人的事。

雖然我自己並無什麼良方去解決此問題(如果這也是個問題),但我只是在近來發現人能有兩套框架去思考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是個人快樂、個人生活、個人成長。社會向度是一個人於社會的角色。由於絕大部分人生活於社會裏,這個向度是近乎必然存在。而思考人於社會這問題並不等於人一定要關心社會云云,相反是人如何回應社會,而不關心,不理睬也是一種回應。一般而言,人常有第一個向度,如我是否開心,我是否適合這份工,究竟這段愛情出了什麼問題。而第二個向度上,我們缺乏反思的機會,即是不知道我們究竟在怎樣回應人於社會的問題。所以不要遑論我們要反思自己的回應好不好,我們根本對於「社會」這回事還是很懵懂。

教育就是在這兩個向度上的提升。與其說教育是實際知識的傳遞,不如說是在人在反思自我及自己與社會這兩個問題上下功夫。不是要給正確答案,反而是帶出這來兩個問題的存在,提供不同的可能。大學教育實應該包含這兩方面。

當然,我說的或許都只是一種論述。不是真理。(在許久沒有寫之後,留下這一點想法。當是停寫後的一點得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