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August 2009

會考幾多分?

1. 我被傳媒騙了. 從小到我自己會考, 我都以為幾優幾良的狀元好勁. 以為一定好有出息, 但到我考到一個可以被稱為尖子的成績時, 我才發現會考其實很渺小. (雖然狀元有很高的見報率, 知名度亦有所提高)

其實聰明的有能力的不一定考得好, 更不一定去考會考. 狀元的迷思當然要由本地文化傳媒說起. 我想香港有一種「數字崇拜」.

2. 要量度一個人的成就方法很多, 簡單的用成績如會考高考GPA, 或者是年薪. 這不是常常出現的新聞話題嗎? 數字很重要. 於教育方面而言, 學校的排名, 幾多巴仙的入大學率, 多少多少的合格率, 甚至出了幾多狀元, 人均奪A數等等. 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用以上數字去將全香港的大中小學排名, 但單單把關注放於這些事情上, 已經很荒謬.

難道一學校出10A多過另一間就比後者好? 教育不能盡用數字量度, 但在金融社會, 資本主義高度發展, 社會科學化, 凡事用數字, 我們看到的好像只有數字. 一間人均奪A數達1.3的學校比一間0.08 的更無意義生存下去? 教育的目的好像只為數字, 這很危險. 這就是向全港的學生不斷講你有A有幾多分就有用, 你無你就係廢的.

3. 用數字可以很科學, 但有時候「科學」將問題簡單化, 令人忽略了問題重心. 英國先前迷戀數字化的管理, 那就是不停量度, 去計算效率. 例如在醫院裡病人等見醫護人員時間頗長, 政府就定下一個時間如10分鐘, 要大家達標. 但由於資源有限, 最後有些達標的醫院的應對方法是聘用Hello Nurse. 此人什麼也不用做, 只是對剛到醫院的病人 say hello, 這樣病人就算見了醫護人員.

當一個社會迷戀數字, 效率到要應用於所有地方, 這就是問題了. 我要跟戀人每天接吻15分鐘才算愛. 學校每年要正爭值幾多巴仙才算達標. 我們已經忘記為何我們要訂目標了. 而教育的其中目的是導人向善, 發展自我, 又對社會有貢獻(或減少損害). 這些都難以用數字去量度. 一個老師細心聆聽學生的困境, 例如失戀, 然後嘗試引領他自己走出來, 這比教學生拿一條A「輕」嗎? 究竟成績是教育的全部還是部分呢?

4. 我不是反對報導好成績的學生, 但不是更應該向大家說一下教育事業的其他方面呢? 只是迷戀精英, 而這些精英又只是根據狹義的標準下得出來, 我們的社會只會趨向單元, 所有人都失去人生許許多多的可能性和樂趣.

所以作為學生有一樣要學懂的是看清楚考試的局限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