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August 2011

速度問題

昨晚才寫了王迪詩的音樂文章,今天就看到了,題為<Perlman,我等你>。都說了是資料為主,當晚的programme,一眾其他當代小提琴家,介紹Perlman 的生平。But to be fair 起碼有講到Heifetz 及一眾小提琴家的風格。
當中寫 Heifetz 一段:
Heifetz演奏一些Bach的樂曲是可以稱為「難聽」的。他似乎看不穿巴赫樂曲的結構和不同聲部的交替,只把一堆音符以超快的速度奏出來。我不知他為何要這麼快,又不是跑田徑。快,除了顯示演奏者練得很熟,技巧上應付得來,其實沒有多大意思。這種話除了我王迪詩,世上夠膽公開這樣說的人大概不多,但我跟不少朋友私下聊起,卻發現他們都有同感,只因為太多人當Heifetz是神,批評他分分鐘被人打!
Heifetz 之快沒有人質疑。但是超快的演奏是否代表看不穿「巴赫樂曲的結構和不同聲部的交替」?結構與快慢有什麼關係我不清楚。不同聲部的交替應是講polyphonic,如賦格這類東西。但是否快就不能展現多聲部?



阿嘉烈殊這演奏中的勝部處理實在厲害。高速運行中是清楚表達主題多次在不同聲部的出現。當然一說到快與Bach 自不然想起Glenn Gould。1955 年Goldberg Variations 的錄音清新,也很快,當中許多都是多聲部作品,但一樣醒神。而其實王迪詩最錯的地方是以為多聲部的作品都是慢的。而且有些巴赫作品的聲部交替不是很複雜(當然不是不巧妙)。



正如Perlman 玩Partita no.2 的Corrente。這應該是比較快的舞曲。一來我們無從知道究竟王迪詩說的是那首曲,因此可能是一首本應比較快的曲目。二來速度的決定從來都是一個具有彈性的題目。而且悲的愛的不一定要玩得特別慢,重要的是整體的感覺。當然我明白有些時候速度會禍了一曲,但Daisy 的原因讀起來比較勉強。
在古典音樂世界裡演繹包括速度,聲部處理,在鋼琴裡的神秘的觸鍵等都是經常討論的話題可惜王迪詩寫這麼多,都很少真確談到。當然實有人話寫太深沒有人明白。佢都係推廣音樂姐。是的,讀信報的人都不是文化上的貴族。正如許多真正的上流說的:「現在有錢的人太沒有品味了。」讀信報的也不見得會有很深的文化修為,所以王迪詩不斷寫古典音樂的資料。但我也很討厭有錢人用自己的優勢來打壓沒有條件欣賞的人,而王迪詩經常講古典音樂,而且還要講買飛及講歐洲聽concert亦是銅臭。而現在的人普遍對藝術不開明,甚至無視,甚至放棄所有藝術,一樣可恨。

最後送一段片,是Perlman 講Heifetz。對連Perlman 也不夠膽公開鬧Heifetz 的soulless 演奏,相反還盛讚。世上只有王迪詩夠guts 批評。



那王迪詩會否因Perlman 不夠guts 而放掉她手上的飛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