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August 2011

大學與精英主義

在MO裡頭曾經有current 同freshman 講:「唔係精英主義,你都唔會企係呢度。」個因果關係好似唔多正確。無精英主義不等於沒有我們這個系。但大學跟精英主義確實有關係。根據wikipeda,在一方面精英主義是指有某些特質的人例如財富、知識及專業技能的人應該統治或管治整個社會。在另一方面是描述社會上的權力集中於一小撮的人手上。大學是一個挑選、訓練精英的存在。或者應該說大學是整個挑選制度的終點站。雖然實際上晉身精英不只大學這一條路,但入得去的起碼有精英的資格。

我本人不贊同精英主義作為一個規範或者是目標。尤其是當權力一小撮的人手上,其他人只能被決定時,起碼一個人的尊嚴已經沒有了,成了磚鹽。還記得先前英國衛報有專欄說既然金融危機也是班所謂精英搞出來,為何我們不能相信更平庸的人呢?問題正是精英也不是必然為大眾好,而金融海嘯中由平庸的人無辜受影響,最直接的便是失業。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雖然我反對精英主義,但我支持選賢制(meritocracy)。這裡也不得不提euyak 兄講過的考試問題。考試制度當中的課程設計,科目分法都會某些人特別有利。高考數學相關的科目起碼有三科,可以同時選修兩個。那麼數學好的人比一個地理好的人是有優勢的。是考試制度的設計有利於某些人。那麼我們便要問既然精英制度建基於這一種偏頗,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若然就係咁讓某些獲得權力,而某些人被排除在外,我覺得根本不是真的meritocracy。這裡還是要講既然是要能者居之,能的定義應當千變萬化,藝術不再被貶低為乞食行業。為何評價一個人是從學業成績來出發,而且是這樣偏頗的學業。為何一個人賺得多錢便是成功,每天執垃圾的阿婆便不是呢?

可以選擇出適合擔當某「專業」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比其他人高價值。而其實專業本身已經是一個建構,為何裁縫不是一個專業人士?為何地盤工人不是?專業水平規則最後就沒有保護自己的意思?當中的保護自己不外乎提高一些與能力無關的門檻、排外等。因此我說無精英主義不等於沒有我們這個系。選一樣可以選,不過大家應該認清,這能者居之制精英制未經大眾審視同意,而且如斯單調的,。

4 comments:

  1. 請容許我以我的拙筆簡單回應一下這篇非常有趣的博文。

    由於文章涉及的重要議題衆多,包括大學、高等教育學府甚至中學的定位和功能,選賢的機制,博雅教育,實用知識、人文藝術的價值等等,而且小妹時間和能力有限,所以我選擇專注探討大學的功能和定位,繼而嘗試指出現今大學,或者目前香港的大學的存在,並不能證明“精英主義”的禍害。

    希望我沒有曲解或誤解世圖兄的意思(如有,我先在此道歉),但我就未有看到世圖為“精英”下定義,只是說“大學是一個挑選、訓練精英的存在。”這是否代表在世圖心目中,成績彪炳的大學畢業生就是“精英”呢?恕我擡槓,對於整篇文章的立論和推論非常重要的概念- - -“精英主義”,我同樣覺得文中並未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世圖引用wiki,說“精英主義”是“指有某些特質的人例如財富、知識及專業技能的人應該統治或管治整個社會。在另一方面是描述社會上的權力集中於一小撮的人手上。”我覺得“某些特質”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我不肯定世圖認爲哪些才是那些“某些特質”。但根據我對後文的理解,我的推測是,那些特質是指專業的技術和知識而已,並不一定包括對人文價值的推崇,具有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懷有對崇高的道德價值(真理,善良,公正,公平)的堅持。同樣地,我都未有見到“平庸”的界定。

    文中提及到的金融人才,拖垮經濟。在我心目中,那些根本不是精英,只是一班具有專業資格,但毫無道德堅持的庸人。我覺得援引金融危機作爲“精英主義”的禍害的例證,好像不夠有力。

    文中第三段提及到另一個極爲有趣的名詞 - - “選賢制”。可惜,文中並未有就“賢”和“選賢制” 多進行剖析及和“精英”/“ 精英主義”進行比較。否則,文章會更精彩。但我就非常認同目前公開試和大學收生的甄選制度並未能夠識別出所有有能之士。而“能”于我來説,定義可以是很濶的,所有在自然科學、藝術、文史哲、體育等範疇有洞見或出色表現的,都是“能人”,他們很可能是少數,在我心目中是精英。而我想說明的是,目前評核模式的失敗是不能夠説明“精英主義”的禍害。

    既然世圖認爲大學與“精英主義”有著密切關係,我就希望簡單分享一下我對大學的角色和定位非常粗略的認知。

    世圖説“大學是一個挑選、訓練精英的存在。”這很明顯是一個descriptive的陳述。但大學又是否應該是一個,或只是一個,挑選、訓練精英的地方呢?(“精英”的定義在這裡顯然是很重要的。為方便論述,容我假設“精英”在這裡意指知識型社會中的專業人才。)相關的問題:目前香港的大學有沒有,和是否應該同時培養盡責的公民,自由自主的個人呢?

    大學的功用大致上可以分爲三種:1)傳授以及保存知識,即重教學;2)發展知識,即重研究學問;3)培育人才,而很明顯,人才是非常受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影響的。慢慢培育人才,已演變成培育專才(比較貼近世圖筆下的“精英”特質)。大學成爲服務站,為市場政府和社會做人力投資,成爲知識工廠,乃象牙塔的另一極端。

    其實,目前很多大學是綜合型大學,不只一個功用,而是嘗試具備以上三個功能。孰好孰壞,摘日再談。傳統英國大學,就以培養社會精英和文化人、知識貴族為己任。蔡元培就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相反,在美國就比較強調高等教育普及化,所以分科專業化都推遲至研究學院階段。

    如果大學以發展知識為目的,而又如果精英是有能之士(我之前就“能”解釋了一下我的理解,不重覆),我認爲精英制沒有問題,甚至是必須。因爲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有能力/希望鑽研學問。

    所以大學需要分工。社區學院就是為一些希望獲得實用知識技巧的人提供培訓的地方。

    我其實非常認同世圖兄對目前大學教育的過失(結果,非定位),就是説我們的大學未有培育出一批有良知而又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完全忽略了“人統”的發揮,博雅教育做得很差,以致大學生對社會缺少承擔,只顧私利。我們的大學淪爲服務站,失敗的服務站。

    我覺得要批評的未必是“精英主義”(在乎定義啦當然),而是大學教育的定位和功能的發揮。我認爲無需人人做研究生,但大學一定要給有能者當研究生的機會。而每個人都有權選擇其喜好,然後得到良好的師資和氣氛去學習和發揮所長。而政府刪減對藝術/人文學科的資助就是可恥的行爲。我個人認爲高等學府的目的是傳道、研究學問或者培訓專才都好,最終的目的必要是培養一群edward said口中的知識分子,直接或間接地改善弱勢的生活。

    是次下筆匆匆,肯定謬誤多多,組織鬆散,請見諒。強烈建議閲讀金耀基的《大學之理念》。

    ReplyDelete
  2. Agnes,

    你花這麼多時間回這麼一篇鬆散的文章,真是感謝。

    我想我們都同意現存的「選賢制度」是有其狹隘偏頗之處。我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各展所長。

    而我批評的精英制度,當然是指有比其他人多的權力,操生殺大權。而這些精英又一定程度來自大學。這是descriptive 沒錯。但下一個normative 的問題,是否大學培養了一個有人文關懷的人,這人就應該有比其他人多的政治經濟權力?若然是這樣,這還是我所說的精英主義。既然是平等與自由的人,為何有些人有更多政治經濟權力?

    當你提到大學應該如何,我卻想到一種更激進的想像。一種無系統的教育,誰都可以教,誰都可以是學生。當然短期來說大學應如你所說的。但背後我有樣東西很懷疑的,就是這種有指導社會能力(有學識)的大學畢業生,會否鞏固精英主義?就算是幫助別人,也不會以最終平等作目標。當然若然大學生只是平等一員,不會有更多權力,那麼當然沒有多大問題。但其實最後最理想是每個人都係大學生(沒有技術知識之分,無university/community college 之分)每個人都對指導社會、參與政治。

    感覺回了我們會有更大的分歧。哈哈

    ReplyDelete
  3. your imagination is similar to those suggested in this book:

    Deschooling society/ Ivan Illich

    there is also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if you do not have time

    and, I am T

    ReplyDelete
  4. T,

    正好想整理出要讀的書單。不如就能從教育這範圍開始。謝謝推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