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August 2011

音樂作品

一向不喜歡魚之樂作者。不時就有炫耀性內容,而且完美的夾雜於其他正經的文字中。與王生批評的陳雲至少也有一個共同之處,大家都喜愛夾雜不同的東西-一是煽情一是炫耀。

也許有人會說這根本就是妒嫉,這點我不反駁,畢竟我知道自己只是一個hater。王生的成就許多人都夢寐以求。學術成就高,在UC Berkeley 畢業,與世界頂尖哲學家切磋,也跟他們學習。學術以外,中英文修養極高,寫詩,電影音樂都精通。所以我嫉妒。

不過點都好,今日是要寫一下王生的鴻文,在自己地盤寫比較好。對象是<天才和天才的作品>。點睇此文寫得像王迪詩寫古典音樂,只有資料。嗯,是有點 music history 的感覺。不過也不能否定該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否定張五常的說法:莫札特的音樂不需要分析,所以對外行人覺得好聽。王生想說的是巴赫貝多芬的音樂也不許要分析,同樣會喜歡。然後王sir 細心挑選了BWV 1041 給一眾讀者。

要證明巴赫貝多芬有一首歌是不需要分析一般人都會喜歡其實有幾難?貝多芬的<給愛麗絲>然後巴赫寫了這麼多chorale 一般人都識欣賞吧。但是貝多芬及巴赫的偉大並不止於此。正如<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很好,但我會舉<賦格的藝術>及<大賦格>或<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二號>。一般人或許不會明白什麼是賦格,但至少世界上有些人認為分析對欣賞有幫助時,我想有責任提出這些欣賞角度。當然這不是唯一的,但至少可以開多一度門。 再說分析又幾困難,分析不限於樂譜上的分析。如果我們習慣細心聆聽,便起碼能夠分辨到奏鳴曲的曲式。賦格亦然,當然賦格當中的手法及其精妙之處未必能夠聽出,但有些手法聽到例如stretto 應該不難。我傾向將提出高度。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只懂分析,不曾由心出發。其實我實際聽音樂卻相反,一般我只是流行曲的水平-只是結構簡單,和聲進程也簡單,編曲隨便等,我只是偶爾在找出流行曲不簡單的地方,例如CY Kong 的弦樂編曲。

而討論莫札特的音樂時好似只講如何容易上耳入腦好像太過膚淺。雖然之前說單寫music history 其實沒什麼意思,但如果從歷史上看莫札特,卻可以很有趣。就拿莫札特與單簧管的關係來說,當時在莫札特年代,單簧管並未發展到現代水平,但Mozart 遇上clarinet後,驚嘆為何薩爾茲堡沒有單簧管,知道莫札特並不限於已有的東西。後來Mozart 認識了Anton Stadler,並寫了Clarinet Concerto K622,是現今的standard repertoire,對當時一個新的樂器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莫札特的東西雖然很多時候都很相似,但也絕對有特別的地方。正如鋼琴協奏曲第23號第二樂章裡頭的哀傷,是莫札特少見的。當然莫札特大部分時間是天真的感覺。

就這樣。

2 comments:

  1. 抱憾。能有共鳴的,就只有第一段。笑。

    ReplyDelete
  2. 還真是抱歉,寫得太過technical。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