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April 2011

本週功課

今夜為了功課而搞到這個時刻,感覺是越寫越頹,所以還是明天再續。也說過今年並無大學讀書的感覺,連文也不用趕,是其中一個原因。其實這樣變得有點怪-上一個星期測驗,幾乎沒有壓力,然後課很少。

雖然說過要努力讀閒書,但也是失敗收場。搞讀書會連頭也沒有起,畢竟也難。最後只是投了篇稿給某份報章。也回頭了。雖然那時想過寫好一系列再來。不過,還是沒有這種心力。忽然一想,果然是百無一用。書是讀了,什麼也幹不成。從思想到行動力果然是脫了節。

因此還是將目標再變小一點。也免得自己經常和自己過唔去,經常講及失敗跟後悔,今個星期給自己出了題功課:想想一些自己覺得做得對了的決定/做得好的事。諸位也可以想想,當然你們可沒有我這麼失敗吧。我頭一樣想到的是我寫了一些新移民數字一些內地孕婦數字。不是寫得好,而是做了我想做的,為此我應該往好的方面想,然後繼續。

也許這樣我們會走得快一點。

24 April 2011

一個文偽青年的回應

今天破戒一次。

若缺齋老人:
看罷本老頭在個人Facebook上竟能一星期便拍了近千張照片、可說是走遍了大街小巷,藍血大學(或稱香港大學)法學院溝女王歐世圖兄歎曰雖然曾到此四日,但與本老頭遊蹤相比好像沒到過維也納似的。本老頭笑曰一則老兄你當年是跟隨豪華團、二則有女伴在側,怎會像本老頭般為憑弔音樂家而兩日遊了三個墳場?想來可沒有旅行社敢將墳場寫入旅程吧?有女生陪伴時你老兄這位溝女王想也不會浪漫得手牽手逛墳場,加上要陪伴女伴掃名牌佔用大量自由時間下,見聞自然比買了一張交通週票後到處亂逛的本老頭少了一點!

歐世圖在這裡好歹也是個文偽青年。因此以上我的描述是極為不恰當的。這些文字也只能說是另一種符號建構,在面具上再套另一種面具。其實間中也有此種溝死女等描述,但由於是次與面具本身相差太遠,嚥不下,只好破戒回應。

首先到過Wien 四天是錯的。那時是匆匆遊奧地利,一天沙爾茲堡,一天維也納。參加的更不是什麼豪華團,而是背包自助遊。當時在奧地利沒太長時間,一來這是與好友商量後的路線,二來是覺得歐洲音樂之都又何止維也納 (雖然維也納是有它聞名於世的原因),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文化中心,因此下次歐遊可以再以音樂角度出發。

然後,並不是與異性同遊。再說要背包自助遊也難以掃明牌。再其次是怎會有個到歐洲掃明牌的女友?這個在金錢上是不可能發生,然後愛情上非常難發生。

還有說到墳場這點,這是我破戒的主要原因。在維也納是沒有走過墳場,但我當時歐遊是走進過其他墳場。作為一個文偽青年,怎能不明白進墳場是一個什麼樣的象徵、什麼樣的意義。還記得當時沒有買地圖,特地用相機拍下墓園地圖來參考。在看見(其實是認得)地圖板上那一堆名字卻實是興奮的,但是後來想這與書皮學沒有什麼兩樣。後來走進墓園時,慢慢走過許多的墓碑、雕塑,才算是真真正正的體驗文化。早些日子聽馬家輝在清明時的節目也訴說了相似的故事,是在歐洲的墓園裡看見某雕像。故事是小女孩早逝,然後在其墓上有小女孩的全身雕像。馬想像小女孩父母每年探望時都老去一些,而雕像還是十來歲的狀態。

文偽青年見聞不比老人,此話非虛,到底也只是偽。但說這是因為陪伴女友而致見聞少,那就不對了。文偽青年為了讓別人認為自己有文化(其實本身並沒有什麼文化),是不會做出與文化形象相違的事。雖然文化藝術見聞不多,但至少有嚮往藝術之心。到歐洲朝聖之心當然有之,但到步後明白自己缺乏相應的文化修養,但求由零開始,遊藝術館也放慢腳步,從頭學習,所以也警惕自己不要只求「認得」此樣那樣及衝checkpoints。

還有,順便澄清「藍大溝女王」或類似的稱號只是戲言。

以上是一個文偽青年的回應。這樣寫應該比較貼近本身的面具。

23 April 2011

一些內地孕婦數字

1. 取得香港居港權的除了透過單程證外,其實還可以使用來港生子一項。當然根據基本法二十四條第一項,只有出生的有居港權,父母皆沒有。許多人會說這是莊豐源案惹的禍,但依我看基本法本身寫得已經很清楚,但明顯起草時沒有想過這個情況。

2. 2010年香港共有88,500名新生嬰兒 。根據報導當中四萬多名由內地婦所生,佔四成半。而過去三年內地孕婦往公院產子數目亦持續上升,去年增至近10,700人。

3. 內地孕婦來港於公立醫院收費:有預約的套餐收費39,000元,沒有預約則收48,000元(不提供產前檢查)而政府計畫加價至43,000至53,000元。(見報導)

4. 2010年四月至十二月,仍有160多名非本地孕婦在公院分娩後拖欠費用。而過去三年非本地孕婦走數情況已經大幅減少(見下圖)。














5. 粗略推算一萬名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生子,然後在私家的有三萬孕婦。這裡說的總計四萬孕婦應該包含了父親是和不是永久性居民。Hallucination兄在這方面作過極好的調查,大家可以去看看

6. 究竟這些父母均是內地人的嬰兒會從何時領取本港福利? 這個比較難說,但是觀乎能夠付得起至少數萬元來港幫子女買張香港身分證,怎麼看也不會是貪落離後申請綜援吧。這班人與昨夜說的新移民又明顯不同。政府也有作調查,不過並不是客觀資料,是答卷人認為如何如何。

據二○○九年年初完成的統計調查的結果,對於內地孕婦在港生產的嬰兒,其父親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與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者對其子女會否留在香港居住有不同的意向。其父親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嬰兒(第一類嬰兒)當中,約有52%的父母表示嬰兒會留港居住。其餘48%的第一類嬰兒中,約有86%的父母表示即時把嬰兒帶返內地後打算在子女21歲前一定或可能帶返香港居住。至於那些父親並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嬰兒(第二類嬰兒)中,則只有約2%的父母表示其子女會留港居住。其餘98%的第二類嬰兒的父母表示打算即時把嬰兒帶返內地,而其中約28%表示會在子女21歲前一定或可能帶返香港居住。
7. 人口結構方面也不多說了,看Hallucination 兄的圖表就行了。

8. 在內地孕婦這議題上,我是這樣看的,向父母均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加價就好了。然後父親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也應該體諒一下吧?

22 April 2011

一些新移民數字

1. 之前,我是認為新移民是對比舊移民,即九七前來港的內地人。但最近想可能也可以解作剛來港的移民。另外,移民好像有點不準確,移民多用於國家與國家之間,而不是在一國內移居。從北京移民到上海,加州移民到紐約?但也可說香港是有點特別。

2. 新移民簡單來說就是來港定居然後獲得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中國公民(其他國籍現不述)。一般想像為港人與內地娶的妻子及其子女。但是,就來港定居者這定義來說,應當包含優才計畫、投資移民下來港的內地人等。

3. 一般想像下的新移民要來港是要申請單程證,而這個批准手續是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定明,而且審批權清楚定為屬內地政府。此類新移民來港不是無條件的,因為他們要與香港永久性居民有親屬關係(更詳細分類見保安局答覆立法會文件第二段)。雖然單程證的審查權在內地政府手上,但是以居港權證明書來港的人士需要經過港府核實。當然最多的不是這經居港權證明書來港的,但是卻與當年吳嘉玲案後政府說的167 萬人來港形成強烈對比。

4. 現在每天單程證配額為150個,但在2010年實際平均每日只天有116.7人持單程證來港。

5. 在2004年1月1日來港的新移民並不能申請綜援,因在該日後申領綜援必須為永久性居民(見社署網頁)。至於社會福利署署長有權酌情批綜援,這也不是隨便批的,起碼已經有policy 規定了批出條件是每月最少工作120小時及月入不少於1630元。而2010年頭十個月為8515宗,頭七個月是7975宗,是同類申請的三分之一(見此報導)。公屋方面是有這一條:「配屋時申請書內至少一半家庭成員必須在香港住滿七年並仍在香港居住。」而18歲以下的子女會被當作住滿七年如果父母一方居港夠七年的話。

6. 在2004年前的新來港人士是可以申領綜援。統計處數字有報告指,涉及新來港定居受助人的個案則由1999年12月的 24 265 宗增至2004年6月的42,167 宗,然後下跌至2009年12月的17,921 宗,期間的跌幅為 26.1%(見FC14)。只是佔09年整體個案的6.2%。如果只計算失業的話就更少,只是佔整體個案的0.85%。現在是2011年,當時的新移民都應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新移民能申領綜援的數字應該只剩酌情處理的人。按最新政府數字為17,621,「但社署沒有記錄他們是否持單程證抵港,以及他們的綜援申請是否由社署署長酌情批准。」(其實除左酌情外,新移民有咩方法申請到?)。

7. 新移民的綜援受助人比例(這個表本身是抄面書上的朋友,現在我填上更新後的數字,原表見euyak 的post

來港未滿七年的新移民人數    :314,437 (至2011年2月,見政府答覆
來港未滿七年的綜援受助人    :17,621 (同上)
新移民的綜援受助人比例     :5.6%

全港人口            :7,097,600 (統計處2010年底數字
全港綜援受助人         :462,643 (社署 至2011年2月的數字),                   減去17,621為445,022
全港永久性居民的綜援受助人比例 :6.3%

17 April 2011

夢想

題目由朋友M 所出。

一下間回到從前學校作文,還是想了想要寫什麼,畢竟題目是闊的。

其實現在的我沒有夢想。小學時期或之前沒有。然後大學時開始到現在也沒有。然後在中學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一個我覺得貼近夢想的東西。說過數次,這可算是一個音樂夢。小學學琴也只是學而已,沒有什麼要當什麼。基本上整個小學也沒有想過以後要做什麼,但是到了中學因為在校認識了CL、K 以及後來的YSL,然後剛好跟了一個很好的鋼琴老師,對音樂興趣日濃。開始睇一點書,聽電台,到圖書館借CD,借譜,但不是廢枕忘餐。到會考放榜後,才第一次思考未來,想進音樂系。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若然我不進,我此世也不會在音樂路上走更遠。一是耐力或意志問題,二是天分問題。

當然自己當年不曾承認,甚至不太肯對自己承認。其實這是個可悲的故事。怎樣看自己的興趣當時並未濃厚到能夠堅持課外走一段日子,所以選擇音樂系能夠強迫自己繼續走,試試能走多遠。因為這樣跟父母多次爭執,親朋都好言相勸。所以後來聽到別人與世界相違,追尋夢想,暗地裡覺得有種連結,有點像董啟章說的共同感,不過這不是羞辱的而已。但我最後也沒有堅持我的夢想,沒有妥協-例如入港大BA 讀音樂搭例如英文。最後還是很穩妥的入法律系,然後初時會想如果入音樂系會如何。

現在看回來,也覺得讀音樂也未必有好結果。自己好勝,在音樂系裡應該一樣會經歷身分危機。當然,也可能會更明白自己一些,例如會反省自己的能力與好勝。另一個好處會是學會承擔自己抉擇的後果。可能不能幹音樂有關行業,連鋼琴教師可能都當不上。這樣想,選了沒選了也沒有分別。也不可能知道上了音樂系會怎樣。但我知道沒有上音樂系後的確沒有還點混音樂了。

---
大學生涯快將完結,在本科還剩一年多一點時,開始留意社會的東西,開始評論,開始讀有關科目,放棄選修音樂科(在那之前也讀了點音樂)。然後我感覺到這會是我會繼續做的,至少還沒有看到界限,簡單來說我覺得我還能讀懂點書,我還能寫,我還想改變世界。但都不是夢想了。有朋友說過不如試投稿,也有朋友說不如落手搞政治,去選舉。但最後按著眾人都走的路向前去。在見工與面試時有掙扎過,然後最後貼近現實一點,這個又是一段很重的記憶。說到底有點不知道該如何,也許是怕失敗吧。

夢想許多時候都需要勇氣。其實沒有什麼可多言。想到的就去做,沒辦法的就盡量貼近,其實沒有夢想不夢想的,也不是因為與世界主流相違才算是夢想。也許夢想只是一個詞語讓人更清楚的向目標走。早些日子有朋友也問及我的夢想,隨便答了造一個能讓每人實現夢想的社會,朋友笑說是因為我的經歷。大概是我逃離不了,想做一點事情補償?但是,這兩日我想著這題目,我覺得現在的人生更像片段,基本上是按著平坦的路走,一步一步的,要考的試便考吧,大家都當的就當吧,然後我不知道去哪裡。可以說是可悲。我甚至不使用日程,討厭日程,討厭計畫人生,我的日子就一段段的過,不知道下一段是什麼。我有時同自己(或其他人)講:要做的總有位置去做。在一日一日間,想改變這個不公平的世界,說夢想也好像太大了。然後我卻沒怎樣出力做。最後便是不要叫這夢想,沒有壓力,沒有失敗。這些年,還沒有學懂夢想是要勇氣與意志去實踐吧。

---
後記:寫成這樣比較像跟自己說話、嘗試明白自己。也發現跟之前寫的<音樂和一段關於背叛的歷史>還算接近。只是當時寫到自己好喜愛音樂咁。

14 April 2011

其實個你出題我寫係繼續既。有興趣就出手啦。

原著

之前,Graham Harman話
That’s what I’ll be reviewing this morning, since I’m sitting in on a Freshman Seminar tonight on these excerpts. The seminars run from 8-10 PM on Monday and Thursday nights.
Otherwise, the classes taken by all students are 4 years of mathematics (Euclid all the way up through Einstein), 4 years of language (roughly 2 of Greek and 2 of French for everyone), and the fourth and final class is laboratory though it’s replaced by music in Sophomore year.
I’m not sure how the lab program works these days, but we did the history of atomic theory when I was a Freshman, and it was a fantastic experience.
I loved the whole program, and would probably choose it 100 times if I had 100 rebirths at my disposal. Perhaps the most valuable skill you pick up from the St. John’s curriculum is that you end up not the least bit intimidated by any subject matter, since you’re always having to come to grips with materials that are initially over your head. It’s hard to get jived by someone blowing smoke in an article if you already had to figure out Einstein, Lobachevski, and Hegel on your own. To this day I refuse to read secondary sources on any author until the very last minute, after struggling abundantly with the primary sources first.
最後那段很有趣。今日大學教育越見功利,在一些還有學術理論的傳統科目裡,已經沒有多少還會讀原著吧。梁文道說當年讀海德格的<存在與虛無>是一頁一頁的讀,今天還會否重讀原著?在法律系的日子極少讀理論,但在Legal Theory 一科還是努力的讀了點Hart 和Dworkin。而在讀 Habermas 時都只是讀教授從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挑選出來的章節,但算是一個學期讀一部作品。讀社會學時課程要求也只是讀點期刊,書也少讀。而我自己為了寫論文就讀多了點analytical marxism 的書。

而我說過一個法律系學生若連一部法學作品也沒讀過,確實有點脫離學術。但今天一想最近讀書也是讀點二手資料多。一來還真是因為懶、能力不足,其實也有其他考慮,例如讀意識形態,是因為要按題目來讀,所以選擇一些摘要式的書來看。有時候也覺得解讀如何多,不讀原著也未必是壞事。正如在<其實說了些什麼>也想過相類似的問題。

不過無論讀原著與否,Harman 說的為以後打好個底,能夠讀自己熟識範圍外的第一手資料這想法是十分吸引的。因此,近期也是在讀些經濟學的東西。連別人說什麼也弄不清,怎樣去評論批判。

但都係個句,書唔係唔想睇,但未係最想做既野。那麼睇原著好困難。算是看過點學術書,最後總覺得變成人地點睇 XX 主義 -ism 等。

---
碰巧的是今天算是讀了馬國明的一本書,最後講到現代性及Habermas,是講公共空間。讀過點原著感覺比較好。

13 April 2011

完結

忽然好忙。不過應該好快過。

今日忽然諗起應該係大學做返件事,紀念一個結束。不過,又諗返其實大學生涯早於上一年結束,今年在校並不能夠實踐我想要的大學生活,今年頂多是在為錢途與理想間的夾縫下活著,最差的是變成無情體制的一部分。因此,我的大學時期已經結束了。我不禁懷念,也後悔自己開竅這麼遲。但是蠢人只能走過冤枉路才能明白。

這輪也不斷想起見工時的事情。那近乎一種創傷。不是被人否定拒絕,而是看見自己如何的矛盾及不忠於理想。想起那時候的掙扎,只是覺得自己的信念好脆弱。但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憐憫自己。

功課還沒有吋進。真是諷刺,真正的大學生涯已經結束,然後還要為大學功課而煩惱。這是該讀<體育時期>的最後日子,不是在趕些無意義功課的時光。

08 April 2011

黑洞、無底洞或高牆

本來我是想停寫這裡,直到有人給題目。我想既然是呻吟夢囈,那麼是我需要讀者,遠多過讀者需要我。有時候我想如果我的世界沒有博客,沒有facebook,大概我會因為沒有人注意而瘋掉。當然也可能沒有這樣宅。

遇到了樽頸位,也許是因為生活其他方面起了些變化,也許只是太得閒。想起只不過一年前的生活,那時候還在上課,努力讀書,還要寫東西。總是懷念那一年。雖然不是學了很多,但是最似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活。頭一次冒險,讀些完全沒有學過的東西。相反近來雖然一樣的空閒,但是學的進度很慢,書讀得還少。只是讀了點 heterodox macroeconomics及Joan Robinson 的marxian economics。想過的項目也沒有開始,沒有再收集數據 ,沒有睇意識型態的書,我想因為生活出現了黑洞,吞噬了習慣,就像挪威的森林一開頭說的無底洞,或者是高牆,妨礙了這一切。

甚至在理解身邊的事物,也覺得有點無力。核安全,中東局勢西方介入利比亞,甚至本地的議題,甚至是港男港女。看著很多評論,但是沒有看什麼意見來。一切停轉。也許是過慮了。但是一想到沒有原因,就覺得是自我欺騙,背後總有些事情我不想面對。

07 April 2011

告訴我這是為了什麼

(全文抄襲euyak)


然後有趙連海


然後還有獨媒提供的名單
2011中國白色恐怖受害者名單

06 April 2011

雖然我覺得這不太好,不過還是試一下。由於實在不知道寫什麼好,總有這些想不通的時候,那麼就讓你來決定。

有興趣就留言留個題目,然後我會盡力寫。(我覺得是一種問意見問看法的舉動,當然可以有其他看法啦)

01 April 2011

其實已經四月

其實已經四月了。最後在這個很閒的學期什麼也沒有做成。想過的及開始了的,到最後都不了了之。這種軟弱的意志真是讓人(即是我)很討厭。連文章也少寫了。

只是在讀一些書。主要是經濟的。正如wsy 跟我說過的政治的核心也就是社會資源分配。因此經濟學就變得重要。其實在從前說的是political economy。(不過political economy 又是怎樣一回事就有待考究。)

之前想過一個關於意識形態的研究或實驗。曾經妄想用這個計劃來報mphil。不過在這之前要補回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有確定一下究竟有沒有研究價值。不過,在想到了以後,我就再沒有想過,因為我己經忘記了,直到今天。這兩天也接觸了一些Zizek,都是看 youtube。也許應該繼續在「意識形態」上繼續。

應該做一些書皮學。看看明天有時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