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已經讀完了,在沒有讀書會的情況下。中學時雖有修讀歷史,但實在與今次自發讀這書的感覺差太遠。而且,這本書提到了對法國大革命之產生三種不同的看法,是從前歷史科所不能做到的。
接下來還是革命書,European Revolutions: 1492-1992。讀了數頁,Charles Tilly 用交通擠塞來比喻革命成因,觸及社會事件如何產生。
巧合的是,近來跟同事多了討論政經時局。因一位同事是讀政治但沒有讀過《共產黨宣言》,想起從前跟朋友要一起研讀《宣言》。也想起了在大學時期關心政治社會的朋友們,在這一次佔領行動他們有沒有參與,他們的信念跟從前有沒有甚麼不同,我好奇。因為,已經不再像是那些討論高鐵、行動、理論、功能組別、民主的日子了。也許社會還是討論著一樣的事情,但確實同期友人的面書已經有頗大的變化,我自己也是。
02 November 2014
08 October 2014
逾越資本主義
盧斯達:MK仔女比他們更像「左翼」
「我們去旺角,不是為了生產,也不是為了消費,我們是為了政治信念和鬥爭。因此旺角現場,廣義來說是一種逾越資本主義羅網的越界行為。」
不為生產不為消費就是逾越資本主義的行為?首先,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制度。其特徵為全部或大部份的生產資料(means of production)由私人而非國家擁有,擁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會同時出錢雇用勞工生產。因此,逾越資本主義應該是挑戰私人可擁有生產資料這經濟制度。其他的經濟體制可以為封建或大部份的國有化。
資本主義下工人由於沒有生產資料必須出賣勞力,而資本家只需透過壟斷生產資料來奪取工人的勞動成果。在這個制度下,工人沒有不出賣勞力的自由。是的,MK仔女不是為了生產也不是為了消費,我也明白當中可能有人是罷工來抗議(沒有生產),但最後他們的鬥爭都必然會涉及消費,不然恐怕連飯也沒得吃。這樣又是否逃離逾越了資本主義定下的必定為消費為生產這「邏輯」?
再看看旺角仔女的訴求,由於沒有親身調查過,不知道可否用爭取真普選來總括。但是,他們沒有要求廢取私人擁有生產資料。應該沒有國有化土地及交通吧。他們是否爭取往後的生活不為生產不為消費?這個由旺角仔女來答吧。
我不覺得現在本土派口中的左膠左翼真的很左,也不見得MK仔女比左膠更「左翼」。普羅民眾充權也當然是好的,但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誰更「左翼」。
Labels:
觀點
03 October 2014
很久沒見
有多久沒有發新博文?我也沒有查證。之前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因要重複自己很久前的文章,所以翻閱了一下這裡的舊文章。有些已經回頭看已是蝦蟆的油,有些則是不停的自我重複。
也很久沒有讀書,甚至覺得自己不再可能像從前研讀理論,了解世界。畢竟在工作及閒餘外我選擇了最容易的道路。
不過,最近卻選擇重拾書本。讀了一本小說,然後還開始讀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有興趣組讀書會的朋友可聯繫。
也很久沒有讀書,甚至覺得自己不再可能像從前研讀理論,了解世界。畢竟在工作及閒餘外我選擇了最容易的道路。
不過,最近卻選擇重拾書本。讀了一本小說,然後還開始讀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有興趣組讀書會的朋友可聯繫。
Labels:
雜
30 January 2014
2011年收入分佈-稅收與福利
然後看了看201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
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劃分的人口是這樣的:
不計外籍家庭傭工,大部分的工作人口應該是介乎$6,000至$19,999 (或至$24,999),共佔60.6%(或69.3%)。再看看按十等分組別工作人口收入中位數:
全港中位數$12,000。
然後看看除稅後收入。
關於除稅後住戶收入,主題報告是這樣寫的:
表3.3:
另外,社會普遍有言論說不想交稅養懶人及新移民,但從上面數據來說,一個可能是他們都是最上層的人,另一個可能是他們誤以為自己沒有得到福利卻一味交稅,而事實上卻是在除稅福利轉移後有賺。我想既然大部份人也不是揾很多,卻出言說交了許多冤枉稅(枉給懶人新移民),這可能是沒有很大的說服力的。
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劃分的人口是這樣的:
不計外籍家庭傭工,大部分的工作人口應該是介乎$6,000至$19,999 (或至$24,999),共佔60.6%(或69.3%)。再看看按十等分組別工作人口收入中位數:
全港中位數$12,000。
然後看看除稅後收入。
關於除稅後住戶收入,主題報告是這樣寫的:
3.11 將原本住戶收入減去稅款總支出便可得出除稅後住戶收入。當收入較多的住戶繳納較多稅,而收入較少的住戶繳納較少稅,甚至無須繳稅時,收入的重新分布即因此而產生。若按平均除稅後住戶每月收入與平均原本住戶每月收入的比率進行分析,即可發現第二個至第九個十等分組別的有關比率在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一年間保持相當穩定,比率在 94% 至 98% 之間 。 ( 表 3.3)
3.12 不過,稅務對住戶收入的效應在最高和最低的十等分組別較為明顯。由於在最高的十等分組別的住戶繳納最多稅款,在過去十年的相應的比率比較低,約為 90%。另一方面,最低的十等分組別的住戶相應的比率亦較低,並由二零零一年的91.4% 下降至二零一一年的 89.8%,這是因為組內的住戶所繳付的差餉和地租佔其住戶收入頗大的比例。 ( 表 3.3 及附錄 A4.1)
表3.3:
數字上,在2011年除卻第1、第9及第10組別,佔平均原本住戶每月收入的百份比值是在96.6%至98%之間,大家交稅對收入的比例應該是差不多的。
是次統計下的稅務是由(一)薪俸稅及物業稅以及(二)差餉及地租組成;社會福利是由(一)教育福利 、(二)房屋福利及(三)醫療福利組成。
任教師逾十年的王惠成,一家四口,家庭月入約十萬,對施政報告評分六分(十分滿分),主因惠及中產措施不足。「整份報告明顯針對幫助弱勢社群,站在中產的立場,有睇過等於無睇過!擔心特首梁振英為日後為普選鋪路,要在基層方面爭取支持,所以加大力度助基層。」王先生是十等份中最高一層,佔全港工作人口的4.5%。按王先生的標準來說,家庭月入十萬是中產。假設夫婦兩人各月入5萬,已經貼近最高十等份的中位數。而十等份來說已經是最上層。現在的社會景況是最上層的比其餘階層更需要幫助?
另外,社會普遍有言論說不想交稅養懶人及新移民,但從上面數據來說,一個可能是他們都是最上層的人,另一個可能是他們誤以為自己沒有得到福利卻一味交稅,而事實上卻是在除稅福利轉移後有賺。我想既然大部份人也不是揾很多,卻出言說交了許多冤枉稅(枉給懶人新移民),這可能是沒有很大的說服力的。
Labels:
數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