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係唔係大學畢業後一定要找到工作? 如果沒有工作, 就是有間大學收你讀上去.
這個問題有很多思考的地方. 也某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情況.
其實我有過一個問題: 「報章上時有報導某些大學生早於第二年中(三年的學位)已經獲聘。那是否代表那人不需要繼續讀大學?」如果那人的答案是大學始終要畢業,要拿到學位。我會很失望。
其實為什麼讀大學?其實我們的大學為何這樣分科?我們大學課程在讀什麼?
為什麼一畢業就要工作?為什麼停下來就被視為懶惰,有問題。為何大學生要屈就。
為什麼大學裡頭總是讓人「成熟」?有工作經驗(internship), 有出國經驗,要懂得職場技巧,要懂得喝紅酒,要懂得社交,要懂得跳舞。而不用懂得政治,不用關心社會,只是說立法會討論是很吵的一件事。
每一個讀大學的人都應該問自己為什麼讀大學,再問一下自己其實有什麼選擇。當然有時候也不論到你選擇。
30 August 2009
26 August 2009
小記
前兩天一宵未睡好。巨大的情感壓下來,其實我不是放低,只是逃避。
---
終於病了。
小病,但藥很重。今日還沒有工作。
---
現在最煩的也不是找工作,或是手頭上要做的。最煩的是EAS Credits。
為何我這麼失敗。
25 August 2009
24/8
回到從前。
九年後忽然相約當年中一同學回到102 拍照。重臨舊地,心裡有種奇妙的感覺。當年一同上課一起搗蛋的人開始走自己的路,但有一個機會再相遇,開始時有點陌生,但其實還是熟識。
究竟拍那一張照有什麼意義? 其實我也答不上來。其實於我來說是心理上的感覺,不為什麼。生活是每天都在發生然後逝去,我們捉得住的很少。但發生過的不能改變,就如甘同學的「下!狗抓邊?」一樣,是不能磨滅的。照片亦然,雖然有角度的有選擇的取了某些人物,但它是對從前的忠誠紀錄。照片也是通往從前的鑰匙。
或許誰都是誰生命中的過客。但每一段的路程,不管是出現在你的生命中的我,還是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你,都扮演著一些腳色。或多或少構成了今日你跟我。這也是我感謝我中一甲班同學的原因。在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你們教曉了我很多東西,甚至直到現在依然,帶來啟發。你們改變了我。
CL 對8月24日說:「we grew, and we did not.」
15 August 2009
音樂和一段關於背叛的歷史
心血來潮發起了為中一那班的聚會, CL然後在facebook 那頁寫道:
"and allow me to play you all something on my cello please
a piece that i learn myself in this very classroom"
我莫大的感動。
過去的畫面跟情感瞬間湧回來。一切令人懷念。那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如果當初沒有在這一班,我想我大概很不一樣。大家當年的相處,每個搗蛋的時刻,每個笑位,甚至某幾次的對話,現在想起都倍加懷念。
今日大家都長大了,有著不同的方向。CL在讀音樂,今天想來也理所當然。而當年我跟他混一塊的時候,我也隱約想過這方向。他的那句話觸動我心,一半是因為我的音樂路也從那班房開始,另一半是因為我的背叛。
當年因為K 跟CL,還有一大班玩樂器的朋友,慢慢走上這條音樂路。又剛巧遇上一個好的鋼琴老師,好像一切是命運中寫好的。我彈鋼琴,但從來沒有想過要當鋼琴家,自知沒有才華跟努力,我當時只想做一些跟音樂有關的事,跟朋友一齊夾琴,可能有機會就作曲,有發夢想過做指揮,那時候也沒有想過這麼多,總之有機會就夾,有機會就聽音樂會,不停到圖書館借CD, 睇相關的書。
記得每一次在樓梯底那破舊鋼琴處跟朋友們,尤其是CL, YSL, K夾,其實都不為什麼。也記得想好好練琴,想有更好的技術,更好更平均的trill. 也記得當年怎樣一步一步的用finale 改篇樂譜,為社際班際出力。每一次來六樓的練習,每一次的無聊,每一次的感覺自己的不足(並非什麼謙虛之詞),妒嫉,失落。
雖然中四五修讀音樂,但其實跟音樂越走越遠。學業,所屬部門瓜分掉我大部分時間。缺乏意志是導致背板的原因。到後來可以拔尖,可以選擇音樂的時候,我開始猶豫了。我深明自己並沒有很大的動力用讀書以外的時間習琴或接觸音樂。所以我很想把音樂變成我的學業。這實在很愚蠢,只能怪自己意志差。其實當時家裡跟身邊許多人都反對,但我只是想有一個選擇的機會。他們反對就造成我背叛的藉口了,背叛我其中一個夢想,而成為律師從來都不出現於我的中學時代。有跟父母爭論,但其實不是輸了給他們,而是給自己。沒志氣陶荷包,也怕自己讀音樂後沒多大成就,是自己沒有勇氣。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背叛。
往後許多朋友問我有否繼續彈琴或考級,我回答沒有了,說很忙。而每次我都知道其實是藉口。偶爾還有一些演出或彈琴的機會,我都是草草了事,所以大退步。
一切都從那一年開始。是CL帶我走上這路,是他影響到我,改變了我生命軌跡。我還記得跟CL放學後,一起待在冬青園的日子。記得CL在102號房學的那曲,我曾幼稚的發表對那艱深曲子的意見。記得在那泛黃的琴鍵上彈一首簡單的蕭邦夜曲。還記得CL、K和我一起去聽馬勒。記得中一學年尾的音樂考試。但太多的緬懷,只有太多的後悔。背叛的歷史是不能磨滅。
CL說要跟我們演奏,我很高興。因為他做自己喜歡的。但我同時覺得慚愧,因為我背叛了自己,縱然我未曾對誰許下承諾。我是一個懦夫。我也不敢於舊同學面前說要彈那蕭邦夜曲了。
---
後記: 心情忽然不能安定,有點煩燥,不能專心工作,所以逃來寫此文。本想傳達CL那句帶給我的感動。好像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得到。只能長嘆。
07 August 2009
會考幾多分?
1. 我被傳媒騙了. 從小到我自己會考, 我都以為幾優幾良的狀元好勁. 以為一定好有出息, 但到我考到一個可以被稱為尖子的成績時, 我才發現會考其實很渺小. (雖然狀元有很高的見報率, 知名度亦有所提高)
其實聰明的有能力的不一定考得好, 更不一定去考會考. 狀元的迷思當然要由本地文化傳媒說起. 我想香港有一種「數字崇拜」.
2. 要量度一個人的成就方法很多, 簡單的用成績如會考高考GPA, 或者是年薪. 這不是常常出現的新聞話題嗎? 數字很重要. 於教育方面而言, 學校的排名, 幾多巴仙的入大學率, 多少多少的合格率, 甚至出了幾多狀元, 人均奪A數等等. 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用以上數字去將全香港的大中小學排名, 但單單把關注放於這些事情上, 已經很荒謬.
難道一學校出10A多過另一間就比後者好? 教育不能盡用數字量度, 但在金融社會, 資本主義高度發展, 社會科學化, 凡事用數字, 我們看到的好像只有數字. 一間人均奪A數達1.3的學校比一間0.08 的更無意義生存下去? 教育的目的好像只為數字, 這很危險. 這就是向全港的學生不斷講你有A有幾多分就有用, 你無你就係廢的.
3. 用數字可以很科學, 但有時候「科學」將問題簡單化, 令人忽略了問題重心. 英國先前迷戀數字化的管理, 那就是不停量度, 去計算效率. 例如在醫院裡病人等見醫護人員時間頗長, 政府就定下一個時間如10分鐘, 要大家達標. 但由於資源有限, 最後有些達標的醫院的應對方法是聘用Hello Nurse. 此人什麼也不用做, 只是對剛到醫院的病人 say hello, 這樣病人就算見了醫護人員.
當一個社會迷戀數字, 效率到要應用於所有地方, 這就是問題了. 我要跟戀人每天接吻15分鐘才算愛. 學校每年要正爭值幾多巴仙才算達標. 我們已經忘記為何我們要訂目標了. 而教育的其中目的是導人向善, 發展自我, 又對社會有貢獻(或減少損害). 這些都難以用數字去量度. 一個老師細心聆聽學生的困境, 例如失戀, 然後嘗試引領他自己走出來, 這比教學生拿一條A「輕」嗎? 究竟成績是教育的全部還是部分呢?
4. 我不是反對報導好成績的學生, 但不是更應該向大家說一下教育事業的其他方面呢? 只是迷戀精英, 而這些精英又只是根據狹義的標準下得出來, 我們的社會只會趨向單元, 所有人都失去人生許許多多的可能性和樂趣.
所以作為學生有一樣要學懂的是看清楚考試的局限性.
Labels:
觀點
06 August 2009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