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eptember 2012

好日

雖然我只是昨夜十一點幾開始,但為了一篇文而熬到兩點,讓我有點驚訝。而且很久沒有寫,又加入工作中時有的要求,寫得困難。日間又讀了點博客,今天一定是一個好日。

如果真的還有空間沉迷或放棄亦無可不可,那應該就在現在。讀點書,盡量把自己拉上井邊,看看這個世界。

24 September 2012

《女朋友。男朋友》

《女朋友。男朋友》一開頭已經讓我有點吃驚。是不久之前的我要穿短褲事件。而帶領這事件正是女主角林美寶的孿生女,在電影往後一點的位置,我們會明白這對孿生女正是主角三人的一個延續。

鏡頭一轉到戒嚴時的台灣。電影沒有迴避當時的政治環境,王心仁辦的校刊直接衝擊教官(意識形態操控最低手的方法),要在學校操場上辦一場舞會。在看來是一部愛情片中,這個主敘事實在讓我驚訝。而王心仁在之後一段還有參與野百合學運(電影中沒有明言)。這些跟他後來取了院長之女,過著精英的生活,為了在媒體前一句支持學運,又要趕忙跟岳父解釋成為極大的反差。這樣發展確實很cliche,但是事實上卻正正不斷出現。

相較王心仁在學運中追求的自由,陳忠良的自由是體現在性取向之上。中學時期還沒有特別點出,到學運時勾撘上在場警察,在後來進入社會後跟有婦之夫一起,一步步的明確起來。這裡自然想到家明在放《頤和園》說個人的性解放跟社會的政治改革在電影中一併進行。《女朋友。男朋友》在此有個巧合。

林美寶這角色要說的大概是自討苦吃。這個角色沒有太多的共鳴,但卻十分記得在床上一幕,把四人(三主角加阿良的男朋友)(還是三人?)纏綿片段剪在一起,而各人交替唸的是我要的是你及我要的,你給不起。我愛的不愛我,我不愛的卻愛我。然後在交叉剪接中,實現了不可能發生的配對,突顯「想要」與「實際」的矛盾。

林美寶最後大概是想起跟陳忠良回味過去,因而決定留下一對孿生女。林美寶跟陳忠良之間不是愛情,但又超越朋友之間,這跟日劇《Last Friend》相似。陳忠良於戲初說我暫時是孖女的哥哥,但實際上是爸爸,其他人不明白。美寶跟阿良便是這樣。不在一般框架,但卻是實在的。

---
工作上雖然輕鬆了,但還是一樣不能提起勁。東西也未能好好寫。幸好九月還真是為讀書會開了個頭,讀了幾章,還看了些電影。

一直覺得自己寫了許多有關電影的東西,可是最後我發現只是我認為可以寫,但都是從未寫出來的。

17 September 2012

已沒有人幫我發聲了

早前面書上有人轉傳這麼一段二次創作:
「最初他們清拆皇后碼頭,因為我不搭船,我沒有作聲。
之後他們清拆菜園村,因為我不是村民,我也沒有作聲。
然後他們把東北割地賣港,我不住在東北,我也沒有理會。
到他們把全香港侵佔讓中國人來居住,已沒有人幫我發聲了。」
轉自LadyKylie Facebook 頁面

我算是認真留意過菜園村及高鐵事件,當時的社會情緒還沒有大量提及內地人/內地對香港的影響。當時,大部分的言論都是質疑政府的高鐵方案,在包圍立法會時連結功能組別這個問題,另外就是程序公義,對本土農業的思考,以及香港中環價值對其他生活方式。

這個二次創作似是提出當時有些人沒有參與菜園村的運動,而背後還有「沒有以抵抗內地/內地人/共產黨來投入菜園村運動」。現已事過境遷,所以沒有騎劫運動這回事。但我可以肯定,這個說法至少讓人對當年運動有錯誤的印象。

跟 T 兄說起這幅圖,他也說皇后碼頭一役也不是這回事,是更多關於發展主義的問題。當然,可以套老師的話,若然不是左膠騎劫這些運動,如果我們是堅拒內地入侵,這些運動一定成功。

為了支持某種立場,隨便用想像重塑過去,甚至順手扭曲或刻意隱藏歷史,這又是不是一種這群人「不喜歡」的Propaganda? 在這個時刻,忽然覺得需要讀一下意識形態的書。

[公告] 讀書會

已經敲定了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為第一次讀書會的書目。版本為時報出版(新版)公共圖書館連結)。有興趣者可以電郵至blanc.julian@yahoo.com.hk。星期三後確認人數後,會再跟有興趣的諸君聯絡。

29 August 2012

九月開學

T 留了言說有興趣讀,以下是他的提議,粗體是我比較有興趣的。
  1. 李普曼《民意》
  2. 博蘭尼《大轉型》
  3.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
  4. 高夫曼《污名》
  5. 彼得伯格《知識社會學》
  6. 大衛哈維《地理學中的解釋》
  7. 薩依德《東方主義》
  8. 紀登斯《第三條路》
  9.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
  10.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九月開學,有興趣的不妨一起讀。心動不如行動。(九月成會,這該是最後召集吧?!)

25 August 2012

讀書報告: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Hong Kong

作者鄺錦鈞提到學者研究香港的選舉政治會以政黨的意識形態、動員能力及個別候選人的受歡迎程度,來解釋選舉上的勝利。鄺在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Hong Kong 中則提出以Patron-Client 這種關係來了解及分析香港各層選舉。

分析框架

書以先理論後現實例子的形式寫成。按次序還是先講鄺所用到的分析框架。這當然是Patron-Client 這個概念,網絡上有譯作恩庇侍從,現從之。鄺主要是應用Scott 的版本:

(1) 恩庇有一些侍從在生存或生活上需要的東西或服務,因此就該些東西及服務來說,恩庇與侍從是不對等的;(2) 恩庇侍從會有面對面的接觸;(3)擴散式的彈性。不太知道(3) 的意思,不過也不礙事。重要的是 (1),恩庇會以資源上的優勢來換取侍從的支持。

除了恩庇侍從的關係外,另外兩個重要的概念是關係及人情。 關係曾經在學術圈子裡頭興盛過,而且也不是特別陌生的事,簡單來說便是因為友好關係,在某些情況得以通融及得到好處。人情能在「人情債」來體現出來--受了他人的人情總有天要還。

特首選舉

在特首選舉中出現的恩庇侍從關係其實一早浮面。書中提到第一屆大紫荊勳章的12受勳者中全為選舉委員會委員(對比維基資料是10位),當中四個是幫董建華助選的。回歸初期的有些具爭議性的政府合約,亦是董建華私人「醒」的,例如將數碼港連同貝沙灣以單一招標的形式批給選委李嘉誠的兒子李澤佳。

同樣情況亦出現在曾蔭權時期。在曾2005年選舉工程中扮演重要位置的人最後都得到政治任命。許士仁、李國寶、陳德霖及伍潔鏇分別在05 年(頭兩位)、07年及08年獲得政治任命。曾蔭權擴大政治問責制,便是為侍從提供利益。值得留意的是書中提到陳德霖自己的恩庇侍從關係-在擴大了政治問責制中,與陳有密切關係的也分得一杯羹。這些人包括陳維安、莫宜端、梁鳳儀及許曉暉。

以上種種大家可能覺得都是不需說的秘密,但鄺做了一樣頗特別的東西,就是發問卷予2002年的選舉委員會的委員,當中包括一些敏感的問題,其他的則不是敏感。鄺發了700份問卷,收到111份回覆,當中有效的佔107份。

問卷其中一條敏感問題為:董建華先生應該任命曾經提名董德選舉委員會,作諮詢組織的成員甚至是主要官員作為報酬?結果為:非常同意 : 2%;同意 : 4% ;中立:7% ; 不同意 :35 %; 非常不同意 : 52%。正如鄺所說:有百分之7的人在這個極具爭議的問題上選擇中立,共有6%的人同意。

另外還有兩條:選舉委員的身分能幫助你提高你的政治地位,你同意嗎?同意的共 6%;中立的 11%;不同意的共 83%。有選舉委員公開指出董建華應該委任選董的人,在政府擔當職位,你同意嗎?同意的共 7%;中立的 7%;不同意的共 86%。

當然,政治回報只是一種恩庇可以提供予侍從的好處。但是,從以上結果可見渴望得到回報的人的確存在,而且敢於表達出來。

立法會選舉

這裡鄺訪問了四位立法會議員陳偉業、李華明、蔡素玉及鄧兆棠(大概全在2004年 ,書中只以及陳的訪問在04年),沒有特別事情想記下,與「地區工作」的感覺也沒有什麼大出入。另外書中也有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多條問題,不贅了。只記一條:選民投你還是投你的政黨:我:87.5%;我的政黨:25%;投我因為提名我的人有名6.3%;好難講:6.3% ;其他:12.5%。「地區工作」--處理投訴、搞旅行、蛇齋餅粽無疑重要,但也需要記得政黨、政黨或個別候選人的意識形態及政綱便不重要。

區議會選舉

正如立法會選舉一樣,「地區工作」十分重要,畢竟選區小。政黨及意識形態當然不重要。但鄺指出一種「蛇齋餅粽」外的手法。互助委員會原來是政治梯階下的最下層。有權力時候便能為街坊做事,得到足夠支持時便往上爬選區議員。鄺在書中提到一個九龍城的現實例子,來詳述互助委員會跟區議會議員的關係,互助委員會提供招貼選舉廣告、活動廣告,區議會議員的又與互助委員會聯合辦旅行等活動。在選舉時,派過的食品、搞過的旅行都成為一種人情債。又由於選區小,人與人關係密切,打好「關係」當然會投你一票。

總結

鄺想在此書證明恩庇侍從關係對香港選舉有很大的影響。其實,上一次區議會選舉中常聽到的關鍵詞「地區工作」便是一例。恩庇侍從關係從港英時代到現在一直存在,而在選民少的選舉的情況更加嚴重。當然,2003年七一後的區議會選舉是一個反例,但至今還是得這一次意識形態有決定性的影響。

鄺提醒若然恩庇侍從關係深化,香港政府將面對管治問題。在不民主的選舉中忽略了大眾的聲音一定如此。因此,這是制度問題。另外,鄺亦警告恩庇侍從關係深化會變成貪污賄賂,尤其是設計鄉村的選舉。

當然,這本書講得東西不是什麼新事物。但一次過認真的看,也會讓人覺得所謂「官商勾結」「蛇齋餅粽」都是「無可避免」,正如書中提到是許多人地方在不同的時間都曾經出現的東西。然後在一個問題上還沒有想通,派餅與透過推行政策上的好是否有不同?所謂賄選的界線在哪裡?

24 August 2012

讀書會

在過去一個月中,有兩位朋友分別跟我說起讀書會一事。咁其實大家想一起讀什麼書呢?一本經典例如《存在與虛無》,讀完一整門大學課,還是一個課題的讀?

暫時在經典會想讀 A Theory of Justice,而課題可能會是 social constructivism。都係個句:有興趣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