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July 2012

也說書

在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Hong Kong 的一半,暫時感想是理論層面都不算太新鮮,但重要的是其解釋現實的能力。書中有舉很多例子,感覺不錯。讀畢應該會再寫一下。

陳寧的《交加街38號》算是讀完了,不過讀得有點hea。除了最後一段,其他沒有什麼特別感想,可能會再重讀。

另外,便是在台灣時候買的兩本書、書展買的書、大學圖書館的書及公共圖書館的書。玩樂時間太多,閱讀時間太少,書債太重。我想沒有選擇讀碩士什麼的,還真是明智。

23 July 2012

Elles

「你濕了嗎?」Alicja 跟Anne 說。然後Alicja 解釋說:「客人會說:『我這樣說,你濕了嗎?」

我們不知道Anne 有沒有濕了,但是劇情卻沒有太大的意外。女主角Anne 為記者正在替Elles 寫一篇關於學生賣身的文章,她找到了兩名風格有點不同的女孩,與她們對談,然後在趕稿。電影中三人有各自的時間向度-Anne 是趕稿並要為丈夫老闆來家晚餐費心(是否與Mrs. Dalloway 有關?),Charlotte 的是與Anne 在公園對談及其援交的時間、Alicja 則是Anne 扮客人上酒店後對談的時間。

雖說是風格迴異,例如Charlotte 的乳房很小,而Alicja 那雙卻很驚人,Alicja 在性愛會有主導的時候,相反Charlotte 只是小女孩的,甚至很溫柔,輕輕安慰不舉的老年人,但這些都不能埋沒了Charlotte 跟 Alicja 的共同點,在性這一方面她們並不是受害者,相反得到了許多。

不難猜想,對於極其中產的Anne 來說,她們是問題的新一代。Anne 住在大屋裡,悉心的做運動並吃健康的蔬果,聽古典音樂。在這個背景下的Anne 自然要對兩名大學生所說的東西要皺眉頭了。她們為錢而出賣肉體,然後卻發現過程一點不侮辱,反而會是享受。

Alicja 的第一個客人那個故事有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時二人一齊下廚,然後在餐桌上調情,然後是做了,接著是男人看著Alicja 自慰,然後再接上男人赤身坐在沙發上彈結他,與旁邊的Alicja在唱 Les Feuilles Mortes。挑逗、性感、美麗、快樂以及點點哀傷,這些都不是一般能與的嫖妓援交連上的。Charlotte 遇到的是一個她愛上了的男人,漂亮又帥氣。在床上一幕讓人難忘。初頭還在前戲時,放著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第二樂章,但到男人進入後,小提琴也到了高潮位置,然後鏡頭接上Anne 在家裡做運動,聽著貝七,由背景音樂轉到戲中的背景音樂。Charlotte在床上是開心的,而Anne 卻在家躺在軟墊上,乏味地做健身運動,甚至讓人覺得有禁慾的感覺。

故事安排當然要到Anne 在性上面有所解放。不過這一點可能還是有點鬆散,最後只是有意無意碰到自己乳房、玩弄一下扇貝肉、以及自慰。這種解放是否足夠到說服別人性其實是美好,還真是難說。在生命影響生命這環節是Elles 最弱的地方。最後 Anne 得不到老公,未能成事,但翌日一家人能夠坐低,在陽光入屋的情況下吃早餐,你便可知道這套電影的信息不能好好傳遞。這種薄弱與另一套情色片《睡美人》又有點相似。

儘管信息輕,但電影有特別的地方值得一提。戲中許多近鏡,而且全都用上淺景深,人物表情變得至關重要,Juliette Binoche 的不認同甚至蔑視、緊張、開懷都讓人信服。而這種手法相信是想表達記者採訪,同時又有點紀錄片的感覺。另外,戲中對音樂的運用很是不錯,尤其是
古典音樂。這很簡單的表現到Anne 的「中產」,又表達了Anne 發飆後需要冷靜 (那時候放的是Chopin的夜曲Opus 48 No.1),然後便是貝七那個澎湃用得正好。

看完之後覺得有許許多多不足的地方,M問起喜歡嗎,我答一般。當然有幾幕還是覺得很不錯的。其中一幕是Anne 在與老公及其老闆食飯時,因席間太悶,所以幻想自己跟兩名少女的客人吃飯,那個赤裸彈結他的也在其中,他們一同在歌唱Les Feuilles Mortes,又在說話,予人賦格的感覺,很有趣。

15 July 2012

工作雜記

也說工作。忽然發現在大學時期的掙扎延續至今。在公司並沒有太多的「學習機會」,但同時候也不想太辛苦。如果努力為事業準備,我會立即想起這個事業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我一直都不覺得我這個行業做著什麼難能可貴的事情。許多時候只是一盤生意。但是,見到其他同屆的都在努力打拼,又覺得自己實在浪費時間。

早兩日在地鐵站碰到中學師弟,他說在某大律師樓實習。那時候我也沒有什麼特別強的感覺。而後來我也想過我跟他應該沒有什麼區別。但妒嫉的感覺已經弱了很多。現在想來,在這方面不強求是好事。

可能因為這樣,我持續地做臥底。我參加考試,我修讀一些不太專業的課程,我試圖僭越邊界,但也只能做些微小的事情。心裡卻想也許能再做大一些。矛盾呀。

02 July 2012

七一

其實並沒有打算書寫七一遊行這回事。一來覺得遊行本身有其無力之處,二來是就算寫了也不見得會忽然有力。

不過,在遊行結束時的煙花重重的打了我一拳。在新政總台前,忽然隆隆幾聲。當然四周有人開始移動,在靠海的那一邊已經聚了些人看煙花。有些人開始拍照。那一刻,我意識到睇煙花深深植入了我們的記憶,甚至是一套程式。一切都很荒謬。我不明白。民陣台上主持人說:「呢的煙花有無經過我地同意?」一眾人答沒有,我才覺得有點「看場合」的感覺。

那段時間,我在嘗試連絡朋友,混亂間腦內聯到「去年煙花特別多」家賢打劫一幕。認真以及反差的幽默。諗住打劫,認真計畫好,點知目標被人捷足先登。我明白這不是一種對應或者是比喻。我亦不是要批評看煙花的行為,而且單是看也有很多的意義。

但那一刻的轉變,及我也想到要看煙花與在我認為有重要意義的遊行後反差下,這些確實讓我暈

20 June 2012

近來記

近來少了進戲院,六月還沒有到戲院看過一套戲。但在這同時在讀了點電影的書,嘗試從理論及一種體制下「學習」電影。另外,便是不停的找時間打籃球,可惜週末總有下雨的時候。但這些總算是保持了生活中清醒的時間。

日復一日的工作是有強大的麻痺作用,書沒有怎樣讀,亦開始明白許多人不參與政治的原因。畢竟因為許許多多的原因,例如軟弱,我們會沒有時間精力。亦開始明白許多 cliche 有其道理。只有開始經歷,而且經驗對應了那些老掉牙的話語時,我們會感到驚訝--cliche 原來也有新的意義--不再是重覆、講了也沒有什麼意思的話了,而是切實的真確。

預計會開始讀一本政治書,還有可能寫寫其他東西,因為我覺得我應該搞好這裡。

17 June 2012

閱讀報告: How Markets Work

Prasch 的 How Markets Work 的方向是講出一般市場的條件(私有產權、合約法等),然後說一個商品市場是如何運作,有什麼假設,接著再跟其他市場比較。不難估到,最後是想顯示市場是多樣的,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運作方法,應套商品市場那套會有不良影響。

先說(或者係只說)其中一章--勞動市場。與商品市場的最大的差異是供應曲線 (supply curve),是一個反C 加上一個S。人到非常有錢的時候,便減少勞動。但當人還未或者不是非常有錢,人會隨著人工的上升而工作長一點時間。以上是可生存工資(Subsistence Wage, Ws)以上的情況。

當工資開始從可生存工資開始下滑後,人亦會工作長一點,為了可以賺夠生活。但是工資低到一個地步是再多的工時也是得不償失。人一天只有24小時,工作左了20小時還會健康嗎? 這時候你會再次減低工作時間,反正都一樣。



這樣的供應曲線與需求曲線會有四個交叉點。但只有兩個是穩定的平衡點(B 及 D)。而多個平衡點則帶出以下反傳統的結果:

".... it features two locally stable equilibrium points.. These reflect high wages/low hours and low wages.high hours respectively... Under "free market" conditions the system has a built-in tendency to gravitate to one of these two points and remain there. The particular equilibrium that is eventually achieved is entirely dependent upon initial conditions in the market. This is a critical finding. If this theory is a plausibl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ow wage labour market it follows that no amou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exhortation or lectures on moral uplift directed at the poor will force the labour market equilibrium to move from point D to point B. Once achieving a poverty trap, the system remains there. End of story." (p. 92)

最重要的是由於多過一個平衡點,市場上出現的低工資就是唯一的有效率的平衡點便不成立:

"Given the existence of two locally sable equilibrium points, there is no a priori reason to believe that equilibrium at point D is more "natural", "efficient", or likely to occur than that at point B. Moreover, the wage level at point D can no longer be presumed to uniquely represent the "true market value" or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ur. The reason is that the lower wage/higher hours equilibrium at point D is every bit as consistent with the operations of a free market as the higher wage/lower hours equilibrium featured at point B. Again, let us recall that both equilibria are locally stable which means that once they are achieved, the market embodies no internal mechanism or competitive force that will induce a change in the result." (p. 92)

而作者亦提到,最高工時與這種經修改的供應曲線如何產生相互作用:

"A more interesting and significant lesson follows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two equilibria. These have direct implications for the efficacy of minimum wage or maximum hours laws. Consider, once more, Figure V.3. Suppose a maximum hours law were to be imposed that was just below the hour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contributed at point C. In light of the market dynamics illustrated by the arrows on the figure, it is evident that such a restriction would set processes in motion that would continue until the equilibrium at point B is acheived. Interestinly, the initial hours limitation would not be "binding" in the sense that the equilibrium hours worked once all adjustments had occurred would be less than the mandated maximum - a nice illustration of how market forces can interact with legislation to bring about results that are not immediate evidence or expected." (p. 93)

(總算叫填返條數。)

05 June 2012

六四

當大家都在唱然後大家都在高喊的時候,其實我會有點抽離,然後覺得大家都有點假。口號都很大,甚至假設了由中共來平反,事實上是我們不應該再需要中國共產黨,但最後我們都在平日做了什麼?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美好、甚至光輝的一面許多面,但是我們改變不了什麼。23年了,這一段時間不短的,總覺得有種很重的保守在我們之間。而我亦只是其中一員,唱過《自由花》便算數。繼承廣場上學生的精神,那當年的罷課還有罷工,我們會做嗎?是的,若然23年了中共打壓的情況每況越下,我們又從哪繼承了什麼?我亦只是這些人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