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定義
如副題所指,這是一本研究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著作。作者認為民族主義最突出的地方是想像的--民族內的成員與大部分的不認識,不曾遇見過,聽說過,但是卻認為大家都是屬於同一個團體。除了想像這一個特點外,民族亦是有限的,有主權的東西。但感覺並沒有深入講述,也就在此略過。
歷史背景
那麼民族主義在什麼歷史背景下誕生?為何以民族來想像可行?簡單來說是宗教及王朝的沒落以及對時間的新理解。到了16世紀後,天主教的神聖語言拉丁文開始沒落,宗教這個共同體亦因此由統合不同地域變成分散的。地理大發現也帶來「相對」的概念,在人們的心中世界開始變得零碎。宗教的共同體之沒落,取而代代之是新的共同體。
對時間的新理解則可以透過報紙來說明。一旦有了報紙後,讀者便可以知道在昨天的時候在各處發生了的事。由於當時18世紀信息的散播受到科技的限制,所以報章內所載的都是鄰近地方的事。雖然如此,但是報紙可謂是讓「同時的」這東西得以實現,而當各人得到在我直接認知道的事情外,知道同時間還有其他人幹著其他事,這些其他人也就可以成為共同體的一員。
帶著報紙這一點,我們可以繼續講民主主義的四個階段。(一)在南美的歐裔移民(二)在歐洲1820年左右開始的民間民族主義;(三)官方的民族主義;(四)二十世紀在殖民地的民族主義。
歐裔移民
早期的美洲報紙有母國的新聞,也有與當地行政及市場有關的新聞--殖民地的政治任命、船舶抵達啟航的時間。對於當時讀者即從歐洲來的移民而言,這些新聞便讓讀者產生了想像,明白到在同一地區內還有其他人一樣的閱讀報紙。而且歐裔移民透過不同美洲地區的報紙以及母國的消息,產生了「我們的」、「他們的」這些概念。
另外,作者亦套用了人類學家的「朝聖」這個概念來說明美洲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間所產生的民族主義。古老的宗教朝聖活動讓不同地域的人產生共同體的概念。大家可能說不同的語言,但由於都出現在聖城朝拜,大家便明白大家的行為。換個現在的例子,可能就是互相不認識的歌迷到演唱會場地看偶像的演出。
而早期在南美出生的移民後代相互之間便有其「朝聖」之旅。雖然他們是美洲當地的管治階級,可以在許許多多分區擔任不同的官職,會升職,但是就是不能被擢升到歐洲母國西班牙。這群人中在不同地方相遇,也相互明白大家的限制。相對於在聖城相遇,他們的共同想像始於他們仕途上的限制。這種情況在第四階段中會再出現。
民間民族主義
在1820年開始,民間開始發掘自己民族的語言,拉丁文開始沒落,取而代之是個各地的地方語言: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斯洛文尼亞語等,然後大學幫助了發掘這些民族語言,編制字典,有了語言研究,但若沒有「文學經典」的出現,又怎可以建立語言的正統性與高貴性?正如今天我們要重現廣東話的古老性,以及其文學性,即在古代經典中已有廣東話的詞彙一樣。
雖然這章沒有什麼激動的理論或解釋,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此時期的民族主義推動者是閱讀階級,簡單來說是中產階級。二是作者提出的「盜版」的現象。由於已有南美獨立的經驗透過印刷品而變成一個模式,可供後人參考使用。
官方的民族主義
官方版是對民間民主主義的回應(或者說是反動reaction)。歐洲皇室本身並沒有屬於某一個民族,而且政治婚姻讓一個皇室家族統治今天看來不太相關的「國家」。但到19世紀中各皇族便開始「歸化」自己的民族。T 兄跟我都覺得說官方版的民族主義好似落墨不多。現在匆匆找到的是在波羅的海各省強制俄語為國立學校最初級以上課程的教學語言。
當然同一章裡頭的日本例子是十分精采的分析。
(應該還有一章的。其實這章已經寫好了一段時間,本想一次過寫完,但是已經拖了很久所以還是先登出來。)